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发布时间:2017-03-15

  

谢雄发  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宁化初级中学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 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需求

2.2  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间接的影响

2.3 “非智力因素” 在智力教育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3. 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必要条件

3.2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基础

3.3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心理环境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关键

3.4  深入挖掘现代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当人类跨入21世纪,飞速发展的中国,生活节奏加速,竞争普遍激烈。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许多我们无法把握的情绪、欲望、烦恼。而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在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中学生当中尤为严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改革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堂,也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政治学科中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时抓住课堂上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疏导,使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相当比例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1]当今中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学习生活环境变得空前复杂化。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潮流、新思想,给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致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久久难以平静。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折射到校园里便出现了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兴起,使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2]

究其原因,造成中学生不良心理的根本症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中学生正好处在青春期与成人期之间,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独特时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也在迅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孩, 在心理方面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方面,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 性心理逐渐觉醒和发展。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欲望”,以满足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但事实上又只能暂时“依附”于家庭和学校,这种角色的冲突性经常对他们造成冲击,导致自我同一性的分裂,因此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和叛逆心理,一旦有导火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行为与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则是问题的外部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

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总处在一种被呵护的位置,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大和对父母依赖的双重陋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其次,来自学校教育。现行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中学变成了一个考试中心,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沉浮,在考试中度日,这种超高需求与自身能力形成巨大反差,加速了过激行为的形成,为家庭、校园、社会的安定留下了祸根。

再次,来自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想、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贪污腐败现象等,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他们过分地夸大了社会的阴暗面,从而思想走向极端,认为社会到处黑暗、到处都是人算计人,因此造成有的学生产生敌视社会、自我封闭的心理。 

2. 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存在和实践的必要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需求

现代教育教学观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2.2 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间接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 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3 “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教育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心理教育侧重于对人之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对人之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既涉及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必然涉及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心理教育与智育,二者可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来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3. 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政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智力教育相互促进, 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个人情操,完善个人人格。实施过程中教师、 学生等各个环节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3.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必要条件

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因此,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并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3]

3.1.1 要有时代的敏感性和创新思维,要对学生充满真情。

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很快,敢于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并和他们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可以倾诉心声的伙伴,这些都是这一代青年的最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创造性的思维、善于接受新事物,经常性地和学生袒露自己的生活感受,真诚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学生经常会身不由己地为老师的真实经历所感动,面对教师的诚挚、开朗、大度,学生的心理也会在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健康发展。

3.1.2 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4]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思想政治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两种:一种是由深厚的知识积累生成的文化底蕴,一种是由优良的性格品质所散发出来的道德修养。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施高效的教育,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同时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5]

3.2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基础, 必须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3.2.1 树立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育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义为 “交往”,教师职能由“传道、授业、解惑”逐步发展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者。教学要兼顾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双方面因素,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健康情感。“尊重”、 “平等”、“欣赏”等词眼已经实实在在地融入进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中。

3.2.2 树立现代学生观

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是只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3.3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心理环境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关键

思想政治心理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思想政治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巨大影响,只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才能够实现师生互动,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中包括智力教育和心理教育双方面的效果。因此良好的思想政治心理环境是进行学科渗透的关键。[6]

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3.1 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为第一要务

营造融洽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 “爱”。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为基础的,具有爱的品格。教育是爱的事业 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和蔼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观点多么可笑荒谬,言辞多么尖锐,老师都要耐心、智谋地进行解答,用肯定的激励性的评价,来拉近老师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心境的暗示下,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思维能力往往可以超水平发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3.3.2 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 包含着人们勇于追求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策略中经常性地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如互相提问、辩论赛、大讨论等活动,并及时对学生所发现的一些问题都及时给予肯定。实行这样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心理动机和需求。

3.4  深入挖掘现代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手段

在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利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情绪等诸多焦点,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7]在对政治常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等知识, 从更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责任感。

综上所述,利用思想政治教学渗透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知识相对溃乏,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等诸多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 [M] .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54—62.

[2] 韩永昌.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1—294,282.

[3] 柳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 [M] .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103—108.

[4]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3,265.

[5] 毕国明.面向21 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培养目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53—65.

[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2卷):101.

[7]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 [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1):14—19.

[8] 王振东.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J] 北京: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8):6—9.

[9] 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