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李少佳 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们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未来1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明确提出包含着深刻的意蕴。身为一线教育的教师,我们自然更加关注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完成这项工作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其主要性质在于它的思想教育性。“思想品德课是针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思想品德课在本质上是德育课,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作用。从内容上看,思想品德课是落实中学德育内容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德育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要求,这些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来传授给学生的。从特点上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其他德育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要求上的层次性和规范性等。思想品德课的本质、内容、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决定了它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这块阵地,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德育中的作用。
那么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和智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重要课程,是其它学科、其它教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更直接、更大量、更全面地体现实施德育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课程,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学德育大纲》、《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法规的学习,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思想品德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认识到作为德育核心和主渠道之一的思想品德课,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二、采取有效教育、教学的方法,实现德育功能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学生是德育学习的主体。品德课的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要用成人思维统摄学生,排斥个性发展,而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正确对待“应试教育”的环境,变“用考试压”为“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变“分数刺激”为“需要激励”学生,变“单纯用升学吸引”学生为“用成才的社会责任感启迪”学生,从而创造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
2、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课教师应以建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宗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参与和启发思维,真正回归生活,以学生为本,铸造学生的心灵。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品德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受到检验。倡导合作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往的平台。通过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说”,了解其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因势利导,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时,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是否过时”。由学生讨论,待时机成熟,再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艰苦奋斗过时了”反方“艰苦奋斗不过时”,学生从辩论中明确艰苦奋斗的内涵,并能从生活学习中懂得并实践艰苦奋斗精神,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德育实效。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访谈、实地考察、查询资料等实践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污染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一组“问卷调查组”,调查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二组“实地考察组”,考察本地河水、空气污染、鸟类保护等现象及原因,三组“文献组”查找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环境污染破坏的后果。当然,学生的研究不同于专家的科学研究,学生提出的治理方案可能有参考价值,也可能是不足称道的,但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过程体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而提高了德育实效。
3、精心创设情境,提高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
情境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体验性学习的情境,如设计体验性的提问:当你的同伴考试不及格,而你获得了好成绩,看到同伴很沮丧,你会怎样?长江大学生团体勇救落水儿童的行为究竟值不值得?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该由父母来支付?等等,这种方法虽受到课堂教学的限制,但对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有直接的效果。再如,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漫画、音乐、影视手段等情境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心灵,从而将促成学生主动建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德育实效。
三、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思想品德课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学生干部共同组成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末考试分数作为一学期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质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学生会干部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成长守则》、《文明礼仪教程》等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四个等级。
建立思想品德课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三统一,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有利于思想政治课任务的完成。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学工作,而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即: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思考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原则。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新格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发挥其德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与职业指导》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3]《中学实用教育学》主编:顾明远,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技工学校《思想政治课教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张虹,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5]《教改新形势下更应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钱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