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教育研究 >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优秀教育方法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走出课堂 让思想品德课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7-03-15

 

 

陈碰明   韶关市乳源县乳源中学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主动性。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一、让学生走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改前的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听,这种情况似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呢?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和实践的教训,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偏重于理论,我们更多的老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所以思想品德课就成了“假”、“大”、“空”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陈旧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的教学,而我们却做不到像评书演员那样精彩来吸引学生。所以上课时,学生目光呆滞者有之,搞“第二产业者”有之,酣然大睡者有之,嬉笑逗闹者大有人在……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常常束手无策,只好哀叹学风日下,思想品德课就成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弃儿,可见,缺乏生活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课堂就成了死水一潭,缺乏生活体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任何忽视学生活动、忽视学生能动作用的做法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初中生具有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一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校园景观、主要建筑、教学设施等,师生边观察、边议论,畅谈新学校的前景,感受新学校、新同学的真实面貌,从而热爱新学校、新同学、新的学习生活。又如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节,如果教师在课堂大讲生命如何如何精彩,学生的感受还是不深的,教师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世间的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只昆虫,它们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践中,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相互关爱。学生在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好。

二、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学校里,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学生课上大谈特谈如何保护环境,课下见到纸片却视而不见;学生思想品德考试的成绩位列前矛,课下却经常打架,以强欺弱;学生课上积极发言如何孝敬父母,回家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和做严重脱节。孩子们懂得太多的大道理,却不懂得怎样实实在在去做一件小事。教师在课堂上太多的说教空洞无力,许多孩子成了只说不做的假把式

如何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局面呢?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从而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单纯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向应用和深化知识的能力型发展。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其价值,必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中新学的道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学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课,学生通过教材,加上自己平时旅游或看课外书积累的知识,知道了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而且富有智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我让学生组织了“假日小队”,利用节假日收集反映我们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图片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学生兴趣很高,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懂得了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又如:在《团结合作,共同进步》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小组协作跑,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合作的技巧与方法并组织活动“救生船”,地上的报纸就是一艘“救生船”,全班同学要齐心协力不让一位同学掉到“海里”。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让同学们结合刚刚的体验活动共同探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学生参加时候实践活动,是大势所趋,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如在进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地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体会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总之,学生可以从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学以致用”。但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地活动起来,真正有新感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有意义。《生命独特性》这一节课,课前我就要求同学们采摘两片同品种的树叶。在课堂上我说:你们生物课上讲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现在我们实际验证一下这句话是否正确。这个提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地寻找两片叶子的不同来证实这一说法。此时,巧借树叶喻人。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正是如此,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有哪些独特性呢?”此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独特性的思考。随后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把自己的指纹、特殊的签名、独特的印记都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在与同学的真实比较中,学生们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们很快明白一一不必模仿任何人,走出自己的独特闪光的道路是最有意义的。

2、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但各学校、各班级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地选择和参与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既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立即,有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结合。

第一.把品德课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今后思想品德课的走向。如孝敬父母一课,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件令父母高兴的事,下次上课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感受。
     第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品德课可以结合实际采取表演的方式进行。初中的学生大多表现欲都很强,于是我们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小品表演,即兴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进行《团结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表演自编自演的音乐故事《三个和尚》。请同学们思考:一个和尚有水喝,为什么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呢?请同学们帮帮他们好吗?同学们讨论交流后进行故事续演在同学们的劝说下三个和尚分工合作,终于喝上水了,日子过得开开心心。可见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合作,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收获大,体会深。

 第三.游戏式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进行《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教学时我设计了传气球活动,同学们在游戏中热情高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谈感受,从中受到自我教育。让孩子有个切身的体验,今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时,他们就知道该如何解决了。
    3、组织实践活动要安排合理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习为生活服务。这些实践活动可与以下几方面紧密相连:

、与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合作与竞争》一课后,组织进行中学生学习竞争力评价调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竞争力现状,并与同伴互助,发扬长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制定学习目标,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成长。 在讲《诚实守信》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调查本校学生的诚信情况,了解目前学生的诚信情况,认识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与家庭活动相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讲明学校德育要求和目标,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要求家长按表如实填写,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教育,将导行落到实处。如在教学《我和父母》后,要求学生召开家庭会议和制定孝亲敬长的计划,并请父母监督,让学生将爱父母的情感付诸实践或让学生回家做一件能体现爱父母的实事,如:帮父母洗脚,为父母做一顿饭等。 

、与社区活动相联系。如访问交警叔叔,了解中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进行“五一”创收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财富的艰辛和快乐;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参加“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污染源情况等。为社区和校园设计绿化宣传标语,结合法律知识模拟法庭,到厂矿企业进行环保调查…… 

、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比如在教学《传承中华文化》之后,组织学生到附近博物馆、名胜古迹去参观,到我县著名的佛教胜地云门寺及西经古道等地实际考察参观;在教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后,邀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做法制报告、组织“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教学与管理,2005.
  [3]叶建华.初中思想政治课呼唤生活化教学.教学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