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5
廖醒菊
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1、对当前我国中学德育现状的反思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现状不尽人意,还存在要求高、口号大、内容空,学生不信、不听等问题,这使得我国中学德育工作收效甚微,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新形势的要求很不适应。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强调,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全过程。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总结新经验,使德育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时政性、生活化的特点,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一些鲜活的时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动真情、讲真话,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能,既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的需要。
2、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反思
纵观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不令人满意的,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包括对工作的成年人和现在正在就读的学生,当问到他们最不喜欢的学科时,很多人肯定地回答:品德课。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品德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探索的问题。
目前,虽然佛山市的中考还要考思想品德,但初一、初二的课程内容只是考部分,而且在中考中的比分最低,在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成败的唯一标尺的情况下,品德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仍然没有把它当作德育主课程和主渠道来抓,仍然被当作应付考试的拿分课。在分数和升学率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不允许、其他学科教师不欢迎品德课教师开展有关品德教育的活动。品德课教师当然不想也不愿在吃力不讨好的德育上花时间和精力,一心只想把学科成绩搞上去,中考不考的内容自然也就不上了,与考试无关的德育活动也就不搞了,唯分数是举。这种背景下,导致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不能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一种重成效的教育,总是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也难以摆脱"识记--应试"的被动学习局面,失去了品德课应有的德育效能。
如何才能在落实思想品德的德育效能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能,提高学科教学成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反思促使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
二、落实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效能的有效方法——以《竞争,前进的动力》一课为例
下面以粤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竞争与合作》的第一目“竞争,前进的动力”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落实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效能的有效方法。
本节课我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
视频《动物世界》(画面为两只翠鸟展开拉锯战:争夺一只小鱼。)
教师提问学生: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设计理念):导入部分我运用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生动形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激烈,为下面讲授新课作铺垫。
【讲授新课】
在新课讲授部分,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物竞天择——感受竞争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
(活动1)展示一组图片,分别为:美国总统竞选图片、姚明在NBA的比赛图片、中美围绕在人民币是否升值问题的图片材料、“神舟八号”与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图片、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较量图片、岗位竞争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以上图片反映人类社会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存在竞争?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活动2)教师提问学生:校园生活中存在哪些竞争?你曾经参与过哪些竞争?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理念):在本环节,我利用精选了国家、社会生活、校园生活里各种竞争场面的图片创设情境,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领会到竞争无处不在。
第二环节:适者生存——感受竞争
在本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1)【案例分析:我是小明】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竞争也很激烈,连班干部也要竞争上岗,我也很想参加班长竞选,可参加的人个个都是实力派、佼佼者,我要是我竞选不上,那多丢脸,我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小明到底参不参加这次竞选?请你简要说明理由。
(活动2)展示“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神舟八号”与“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图片。
教师设问: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有什么意义?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竞争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3)【案例分析:我是小明】在参加竞选之前我认真调查了我们班在学习、纪律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广大同学们的意见,写好了我的竞选讲演稿,并背了一遍又一遍。心想这次我一定要当上班长。然而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老师同学们时,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结果如何?大家猜对了,我,落选了。看来我这个人真是没用,处处比不上别人!
说一说:竞争对小明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我借助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竞争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案例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也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学生在情境分析中学生兴趣大,也有话可说。
第三环节:竞而有谋——善于竞争
本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1)【案例分析:我是小明】在参加竞选之前我认真调查了我们班在学习、纪律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广大同学们的意见,写好了我的竞选讲演稿,并背了一遍又一遍。心想这次我一定要当上班长。然而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老师同学们时,我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结果如何?大家猜对了,我,落选了。看来我这个人真是没用,处处比不上别人!
说一说:小明为什么会竞选失败?
(活动2)播放视频:“腾讯与360之间的竞争”
思考三个问题:
1、腾讯与360之间的竞争属于怎样的竞争?
2、这样的竞争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3、这启示我们该如何面对竞争?
(活动3)展示图片:“丢了金牌风度尚在,埃蒙斯拥抱贾占波,令所有人折服”。教师提问学生:图片给你什么启示?
(设计理念):本教学环节中,我借助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掌握参与竞争的一些技巧。这些案例的选择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作业设计】
1、收集生活中通过良性竞争取得成功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为自己在学习中确立一个竞争对手,并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和他(她)进行竞争,在期末考后看看竞争结果如何?
(设计理念):通过两个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面对竞争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学会正确参与竞争。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效能,至少要抓住以下三个“点”:
1、教学素材的优化选择——德育效能优化的立足点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把握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生命成长遇到的矛盾和困惑,真正实现德育为首;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在《竞争,前进的动力》一课中,我利用一个学生中典型的案例“我是小明”和社会生活的热点,如中美欧关于人民币是否升值的争议,“神舟八号”,腾讯与360的激烈竞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德育效能优化的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必须改变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将思想品德学习和学生自主发展相融合,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效能。
情境体验式教学心理机制在于,人不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不需要“知”而直接触发“情”;一旦这种“情”进入人的潜意识,即使没有升华为“意”,也会影响到“行”,甚至让人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行为。因此,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触发情感,使之认同基本的价值观,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日常行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在《竞争,前进的动力》一课中,一个案例贯穿整节课内容。通过“物竞天择——感受竞争;适者生存——敢于竞争;竞而有谋——善于竞争”三个环节,利用一个学生中典型的案例“我是小明”,结合学习的内容精心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思考、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整节课学习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中主动发现,得出正确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德育内化的目标。
3、行为作业的设计——德育效能优化的升华点
品德内化是外部社会要求转化为内部意识活动的过程。离开实践的内化是没有的。思想品德课标明确了其课程性质是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通过有效的行为作业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实现思想品德课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在《竞争,前进的动力》一课中,通过两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在实践中实现品德的内化。
三、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效能内化的困惑
1.课程德育内化“质”与“量”的困惑。
德育的“质”,笔者认为是德育内化所取得的效果,学生行为是否最终符合社会要求。德育的“量”,是德育内化面的大小,所取得效果的数量级,即有多少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将“质”与“量”完美统一的课题还需要探索。
2.课堂的效力与社会影响力差距的困惑。
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和家庭这两方面都存在环境不够净化的问题。对学生产生诱惑的陷阱又很多,由于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有学生的行为已有违背社会道德。因此单依靠思品课堂是完全不够的,如果发挥课堂的最大效力,提高思想品德德育的有效性也是困扰的另一问题。
3.课时进度与德育功能的冲突。
德育的内化需要时间为保证,因为德育内化具有反复性的特征。初中标准课时安排思想品德为每周两节,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难度甚大。
4.德育内化与考试评价的矛盾。
现实教学中,考试评价仍然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方法之一,而如何科学量化评价思想品德课堂内化的程度,试卷分数无法科学显示德育内化水平也成为困惑之一。
综上所述,道德内化是复杂而困难的事,可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内化需求,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也就达到教都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项工作从整体来看,应该是长远的效应,它对学生的一生都会形成积极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一个引路人,不妨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使得德育内化更加有效,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积极的健康的道德要求,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①《新形势下高师德育内化的实现》
田田笑雨 http://xzj.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557423
②《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http://www.jpkjz.com/edu/4597.html
③朱明光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36
④杨小微主编.现代教学论[M].
北京: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