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2
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戴晓华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主体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调查和挑选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辨析公民应持的态度;体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从而使教学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教学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应该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为此,本节课借助时政热点,引发思考角度——透过西藏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
同时,更多地利用多媒体系统引导学生进行素材处理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图片和录像创设学习氛围,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感性化,以增强感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版本册次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三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教学内容包括“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个题目。其内在逻辑关系:第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感受情境引发对西藏历史性跨越的思考;第二个题目是对第一个题目的深化和理论化,从认识民族国情到民族关系,层层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个题目是情景回归,让学生明白,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传承下来、发展下去应从现在做起。
三、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与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和理性爱国观念。
(二)使用的教学方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社会调查法、课堂探究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活动、图片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2.学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摘要)
1.小活动竞赛,导入新课
通过写少数民族名称比赛引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课题。
教师:有一句话说得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我们来做个小活动,请大家来写写你所知道的少数民族。(学生踊跃到黑板上写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
2.播放视频,引入情境
(1)民主改革前,旧西藏人民的生存状况(请同学分析说明)。
(2)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生存状况(请同学分析说明)。
展示材料:旧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占全区总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拥有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占全区人口95%以上的农奴。百万农奴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做人的基本尊严。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为什么西藏能实现历史性跨越?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
(2)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国家、其他地区的无私援助;
(4)国家制定了正确的宗教和民族政策;等等。
4.互助合作,探究新知
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1)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学习探究第一个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主要表现: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平等——2009年3月5日,少数民族人大代表肩负着各族人民的重托陆续进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会场;人民币上印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等文化习俗受到尊重。
(3)学习探究第二个原则:民族团结原则。
含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从波黑内战的反面实例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们不要民族冲突,我们要民族团结——这是我们的共识。
(4)学习探究第三个原则:共同繁荣原则。
含义:指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原因: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知识拓展:西部大开发——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占西部总面积的86.47%;西部大开发区域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4。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5.分享汇报,辨明事理,回归情境
(1)探究问题2:
达赖集团说,西藏问题是所谓“民族问题”。达赖集团在“呼吁书”和“声明”中不止一次提到“民族不平等”。在他们的描述中,西藏人民深受“大汉民族主义思想和行为的侵害”。
你认为西藏问题是民族不平等问题吗?试应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事实加以论证(分别请同学把在课外收集的事实材料拿来与同学分享,并以此作为论证材料)。
(2)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①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②我们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③我们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6.练习反馈,巩固双基,训练思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探讨了一个观点,两种关系,三个原则。一个观点即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两种关系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之间的关系,三个原则即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7.歌曲欣赏,提升觉悟——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结束新课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欣赏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宋祖英这首饱满深情的民族之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各族人民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分析:由一首歌曲欣赏结束新课,营造了一种激昂的氛围,巧妙地创造了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意,学生亦从歌曲中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并不是哪一个民族缔造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合称,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必须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样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