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2
模拟教学,理论将不再乏味
经典案例
浙江省嘉兴一中的朱懿是位教坛明星,曾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4年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朱老师讲的课学生特别爱听,其中最为令人称道的就是课堂模拟教学。
在讲解“国际贸易和金融”一课时,朱懿没有像一般的老师一样,先把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解答,而是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名为“全球经济”的模拟活动。
以下是其课堂模拟实录:
首先,朱老师请学生作两项课前准备:
一是物质材料的准备,包括白纸、剪刀、三角板、铅笔、圆规、人民币和外币的代用券等;二是精心考虑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的准备。
其次,活动分组:
根据全班的人数和每组任务的轻重灵活确定每组的人数,朱懿在分组时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
A、B、C组属于第一种类型,他们获得的材料是:16K纸一张,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套,圆规一个,铅笔一支,代用券400元;
D、E、F、G组属于第二种类型,他们的材料是:16K纸10张,代用券100元;
第三种类型的只有H组:担任银行,负责货币兑换和借贷等业务(汇率都简化为1∶1)。每个小组活动时都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1)各组组内要分工:确定一名会计,负责货币的兑换;一名交易员,负责按公告要求的物价买卖商品;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及汇报交易结果;其他人负责生产、决策。
(2)A、B、C组同学运用所得的资源,将纸按公告要求的尺寸裁剪成规定的形状。
(3)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只能使用发给的材料,但D、E、F、G组必须要和A、B、C组交易商品。
(4)在规定的时间(8分钟)后结束,各组统计活动结果并进行反思。确认各组人员明确要求后,朱老师投影出公告:
公告一出,学生们马上进入状态,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负责兑换货币,有的开始剪裁图形,有的兜售原材料。
学生们以从来没有的热情和兴奋投入到活动中来。但时间一到,朱懿老师要求各组计算收益状况时,学生们顿时冷静下来了,因为他们发现各组在相同时间内收益差异是很大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差异呢?经各组汇报后,同学们总结出了原因:
(1)组内分工不迅速、不明确;
(2)剪裁技术有差异,剪裁时也要有分工,流水作业速度快;
(3)公告信息没仔细分析:如一个圆形30元,而再剪成两个半圆形就得40元,多加一个简单工序就多赚10元;
(4)D,E,F,G组由于手头只有16K纸和少量货币,不能自行组织生产,在贸易中受到的限制很大。
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于是朱懿老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但给出的公告信息变化了:
这个公告中,原材料涨价了,还没卖完16K纸的组这回赚了。但商品中半圆形、矩形、直角三角形都降价了,圆形没变,有些组因此亏损很多。但如果我们注意到了另外一个信息:多了一种商品——扇形,而且价格最贵,并且能据此及时进行调整,收益肯定较大。
最后,问题讨论及小组发言。
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的体验,朱懿老师出示了下面几个问题:
(1)你们组的条件类似于世界上的哪一类国家?
(2)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品以什么为主?出口商品以什么为主?
(3)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很快根据自己组的特点回答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情况。紧接着,朱懿老师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解决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呢?
学生经讨论分析后,答出了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的措施。
看似复杂难懂的“国际贸易”在朱懿老师的课上,居然被讲得如此轻松、有趣。
“全球经济模拟活动”的教学方式在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外,还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案例分析
如果朱懿老师按一般的套路走,精心备课,把能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讲给学生听,学生对“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这个道理又怎么能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呢?
很可能他们只是把这条理论机械地塞进自己的脑袋里,如同被“填鸭”一般。
表面上,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但是一旦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怎么办呢?再回头去找老师寻求帮助吗?
而朱懿老师针对“全球经济模拟活动”,创设了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国际金融和贸易竞争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同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始终是活动的参与者、决策者,他们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参与中领会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生活活动,合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两相对此,朱懿老师的模拟教学活动之所以能收到学生们热烈回应的效果,个中道理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