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基地解析

基地解析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昌黎县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展示

发布时间:2015-08-17

  来源: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

 李大钊语,1999年10月镌刻。李大钊1917年10月10日在致《太平洋》杂志记者的短札《此日》中号召“本其优洁美尚之理想,施其敏断刚毅之努力”,“期于必达,勿稍怠荒,月异岁新,与时俱进,页页联缀,永续无穷。”

  此山位于五峰山前界石岭之南,俗称“土山顶”,海拔281米。山之所以名“罗汉”,是因其山顶南部有巉岩形如僧首顶包。明朝学者裴褰《仙人台记》记有:“罗汉山上有顶包石,上大下锐,如僧顶。”顶包石,又称飞盖石、摞摞石,由两块巨大的岩石摞成,上面石头比较大,颇像古时包头顶帽“飞盖”。

  马家山村一角马霑摄

  马家山村修有台阶的大宅门马霑摄

  (当在“界石”旁边立之)

  此道山岗名“界石岭”,为其西南不远处的马家山与五峰山韩文公祠的分界线,“界石”传为清朝同治年间所立。马家山是当时昌黎县城去往五峰山韩文公祠必经的山村。村中林木茂密,景色幽雅。李大钊在《游碣石山杂记》记:“犹忆五峰前马家山湾,树林葱郁接云际,层层碧叶,青透重霄,虽暴雨行其下不知也。”在《五峰游记》又记有其村前“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之景。

   

  此洞已失名,传说上古时期彭祖曾游历到此,在洞中修炼。洞高2.5米,宽l.35米,曲折通向庄窠顶上另一个出口。据传,1924年春季间李大钊到五峰山韩文公祠躲避军阀政府缉捕,守祠人刘克顺曾叮嘱他情况危急时到此躲藏,现称“李大钊避险洞”。

       五峰山的诸多泉水之一。其名源自李大钊1918年夏天在五峰山所吟白话诗《山中即景》:“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此洞为挂月峰峭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相传原名“刘九洞”,其上有刻字云:“若要洞门开,还得刘九来。”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天,山石道范志完到此地游览,言其小名“刘九”;昌黎县知县蒋三捷遂令人凿开洞口,修一门,改称“范公洞”。洞内原有范志完的汉白玉石刻像,已毁。其上方峭崖顶部有一石似龟悬空而探,名“龟石”。

  (放置韩文公祠东北角)

  韩文公祠东北方向锦绣峰前的一柱高耸峭岩,其状有如“文笔”。明朝崇帧十四年(1641年)春天,山石道范志完到此地游览时,指认其为“文笔峰”,并借云:“奇哉!此天成文笔峰也,昌黎文气全萃于斯,宜建韩文公祠以镇之。”遂于是当年主持在五峰山又建一座韩文公祠。

 (放置韩文公祠之后峭壁西部阶台之上,那里有通往李大钊读书石之径)

  由此上山的峭壁高处一道狭长平台偏东部位有一天然石篷;系一天然石篷;其上巉岩壁面有明朝山石道范志完题镌的“泰山北斗”、“五峰环翠”八个大字。李大钊到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时,一俟祠堂有游人到来,且嘈杂不止时,即到石篷读书或写作。

 

  在此处峭壁高处岩面镌有五言偈诗:“源滋浩泽湛,清浄法演洪;江海深潭潽,济流派瀛溟。”落款为“万历丁未年春潭寿、潭亮重建”,系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圆通寺时所刻。全诗二十个字都有“三点水”偏旁,意在抒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慨,暗合佛教的“清浄”宗旨,并为圆通寺僧侣法号谱系。石刻东侧有“东洋砥柱”、“名山古寺”、“何必蓬莱”等摩崖刻石。

     
 

  在此处峭壁高处岩面镌有五言偈诗:“源滋浩泽湛,清浄法演洪;江海深潭潽,济流派瀛溟。”落款为“万历丁未年春潭寿、潭亮重建”,系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圆通寺时所刻。全诗二十个字都有“三点水”偏旁,意在抒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慨,暗合佛教的“清浄”宗旨,并为圆通寺僧侣法号谱系。石刻东侧有“东洋砥柱”、“名山古寺”、“何必蓬莱”等摩崖刻石。

  此刻石为清朝咸丰年间昌黎举人崔树宝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题镌。“白云乡”三字出自《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一语,喻五峰山景有如仙境。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撰潮州韩文公祠碑记也有“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诗句。

    下的石径,顺路上山,发现五峰山韩文公祠之“人间奇境”。

  1907年8月,李大钊与三名同学冒雨初登五峰山,在界石岭上找不到路径,情急中呼喊:“何处为五峰?”顷刻间,有“此处即是五峰”之应声从云雾遮蔽的韩文公祠方向传来。李大钊等人遂在此发现隐蔽在东北山崖下的石径,顺路上山,发现五峰山韩文公祠之“人间奇境”。

       编辑: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