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3
凡是到过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那么,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潮汐的足迹
古时候,很多贤哲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假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他猜想这是由于地下岩穴中的振动造成的,就像人的心脏跳动一样。
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人们认识到潮汐与月球有关系。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从而科学地解释了潮汐产生的原因。
潮汐的科学解释
“潮”指白天海水上涨,“汐”指晚上海水上涨,不过通常我们往往将潮和汐都叫做“潮”。
原来,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这就好象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同时海水还受到月球、太阳和其它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这就使潮汐现象周期性地发生。
潮汐与文学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观潮》诗: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宋代苏轼在诗《催试官考较戏作》中这样描述:
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潮汐与生活
潮汐是所有海洋现象中较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海水运动现象,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潮汐的升降、涨落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舰船的进、出港与航行,沿海地区的渔业、农业、盐业,港口建设,环境保护等,都必须考虑潮汐的变化规律。永不休止的海面铅直涨落运动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的开发利用也引起人们的兴趣。利用潮汐发电,是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海潮涨落形成的潮汐能发电的水电站称为潮汐电站。潮汐电站一般在地形和地质优良的海湾入口处建堤坝、厂房和水闸,与海隔开形成水库,利用涨落潮时内水位与海水之间的水位差,引入经厂房内的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我国从60年代起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已修建10多座小型潮汐电站,为沿海农村、渔场提供电能。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