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9
羽山 位于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禹贡曾氏注》曰:“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下有禹渊。”《尚书》载:“殛(jí,诛,杀死)鲧(gǔn)于羽山”。此山有“殛鲧泉”、“三劈石”、“黄熊石”等传说中的古迹。羽山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1.5公里,她背倚齐鲁、襟怀吴楚,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
古诗欣赏
羽山
崔国辅
羽山一点青,海岸杂花碎。
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一
【作者简介】
崔国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一说为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唐开元十四年(726)严迪榜进士。与著名山水诗人储光羲、綦毋潜同时举县令。累迁集贤院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十一年(752),因是王 近亲受株连,贬竟陵司马。与大诗人孟浩然、李白交厚。其诗秀婉清新,深宜讽咏。尤擅乐府短章,以五绝著称。《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赏析】
此诗为诗人乘船南行途中远望羽山时所作。羽山,在今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北九十里,与赣榆县及山东郯城接界,是座周长五公里的山峦。晋人郭璞注《山海经》称:羽山“即舜殛鲧处”,从而成为一座历史名山。“楚色”,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的景色。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九,原诗题为《石头滩作》,诗共十八句,均为五言。据此可知,《嘉庆海州志》所录实为崔氏诗之摘句,亦是原诗精彩处。
名文欣赏
羽山殛鲧千古恨
“舜殛鲧于羽山。”
对于羽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
冒雨上山,雨是那种细如牛毛的雨丝,雨中的羽山分外迷蒙,就如那段沧桑的历史。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对羽山的记述非常详实,司马迁在《史记》中三次提到羽山“殛鲧”之事,而左丘明的《左传》则写得非常生动:“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鲧原是传说中的人物,上古时期夏族的领袖之一,是大禹的父亲,他同尧、舜一样都是部落的领袖。尧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鲧和禹父子两代都投入到征服洪水、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但父子两人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一败一成,鲧治水失败了,落得个“殛鲧于羽山”。
但是,人民却赋予鲧以英雄的称誉。他因偷窃天帝的以息水的土壤而被杀,尽管历史里面说他是“四凶”,而老百姓却在羽山筑鲧庙,四时以致祭祀。屈原在《离骚》中说“鲧直以亡身兮,终夭乎羽之野。”以鲧的命运和遭遇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开历史的迷云,鲧的被杀实际也是部落战争和争夺领导权的结果。《吕氏春秋》讲,尧让位给舜,鲧以为自己同样是一个部落的领袖,为什么就不能继任呢?于是和尧分庭抗礼,“招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这才有祝融杀鲧于羽山的记载。足以说明治水失败并不是杀鲧的主要因素,而在于清除异己,巩固帝位,舜是在杀了鲧,流放了共工,驱逐了欢兜和三苗之后,才得以继承尧的帝位。
正统的历代史学家,将鲧治水的功劳一笔抹煞,将其历史上的功业和美德用“四凶”的面纱深深地掩盖,成者为王败则寇,四千年的历史这是一条主线,历来如此。
鲧和禹都是治水的英雄,是发生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两位可歌可泣的英雄,羽山可以作证,羽山就是为鲧竖立的一块丰碑。
人们敬重鲧。
羽山,因为此处盛产美丽的野雉羽毛而得名。羽山呈东西走向,山形像一支笔,中高两低,我们沿着一条山涧,攀援而上。涧路崎岖,时有巨石挡道;涧畔草木茂密,荫翳蔽日;石下溪流潺潺,清澈晶莹;树上山雀啁啾,映衬得山中异常静谧。爬至半山,一堵巨大的岩墙笔立眼前,巨岩有三道石缝齐崭崭自上而下,极像刀剑所劈。是的,这就是“三缝石”,传说在杀鲧之前,行刑的力士在这儿试劈三下。这儿便成了有名的景点。这儿该是诛鲧的刑地吗?雨中,猛然间仿佛能嗅到一股血腥之气。
超越三缝石,便站立在了羽山的东峰,齐鲁风光尽收眼底:云雾笼罩的村庄炊烟袅袅,湖泊牵引的河道犹如洁白的练带,大地则好似一块无边的翠毯,生长着绿色的希望。极远处暮霭低垂,淡化着天地间的一切。唐朝有位诗人的《羽山咏》的诗句恰好涌入脑际:
羽山一点青,
海岸杂花碎。
日暮千里帆,
楚色有微霭。
这便是面对沧海桑田的感叹,还有对羽山的赞叹。
终于来到了主峰,寻找拜谒“殛鲧泉”是此行的终极目标。一个不大的白色石穴就是殛鲧泉。“殛鲧泉”已干涸,不见一泓清泉,甚至一丝水星也没有。
“殛鲧泉”的干涸总像在昭示着什么。
雨,突然大了,晰晰沥沥的声音响成一片。那是苍天为鲧落下的几捧悲怆的泪水。
羽山还有出云洞、凤凰蛋、大猴头以及三官庙、奶奶庙等景点和遗址。
下了羽山不远处就是温泉,到温泉蓦然回望,雨中的羽山会更加迷蒙,但迷蒙中分明有一尊碑,那是为鲧而立的。那碑,便是静穆的羽山。
民间传说
羽山和殛鲧泉
羽山,是我国东部最早标有地名的地方。据传史前在大海之中,隋唐时还临近海边。唐朝崔辅国曾有诗为证:“羽山一点青,海岸杂花碎。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说起羽山,古来有四个名字。一叫羽山,说是少昊曾在此建鸟国,百鸟晒羽;二叫禹山,禹王诞生地;三是秦始皇拖着赶山鞭把它赶下大海后又跑回原地,秦始皇说它“迂”,叫“迂山”;四是老百姓看它从海里带来了一堆淤泥,又叫“淤山”。
老辈人讲,羽山早先有座鲧王庙,供的是鲧的神像。古书说鲧是大禹王的父亲,是四凶之一。其实呢,鲧原来是个渔民,这鲧字,本是鱼字旁加个系字,系就是钓鱼的丝绳子,所以说他是个钓鱼的渔夫。尧舜时候,天下发了二十二年的洪水,到处是一片汪洋,老百姓受了不少水罪。俗话说靠河识水性,鲧是逮鱼的,他看黎民百姓都要给水坑害死了,就自告奋勇治水,日夜不息,开初有些效果。这事让舜帝知道了,认为他是贤人,就派他为天下治水总管。鲧南跑北奔,到处打埝筑堤,一天没闲过。哪知洪水越发越大,鲧筑的那些堤埝,临了都给大水鼓倒了,下流头的人自然又给淹死了不少。天帝听说鲧偷了息壤,治水无功,很是恼怒,大骂鲧凶顽无能,一气之下,就派祝融来殛鲧,就是杀他。鲧这时治水已到羽山。祝融是火神,赶到羽山时,看鲧正在埋埝,不容分说,捉住捆了。鲧眼望洪波,两泪滔滔,暗恨自己九年大业未成,实在对不起百姓。祝融抽出剑来,想先寻个物件祭祭宝剑。四周一瞅,满山荒凉,尽是石头。无奈何拔剑朝一块巨石上砍去,“嚯,嚯,嚯!”三道寒光,就听“嘎叭叭”三声响亮,这块石头齐崭崭裂开三道缝。祝融把鲧杀了。鲧的热血滴在山头上,不多时便渗出一汪泉水。这泉水清滟滟的,一年到头流不断绪,闻闻有股血腥气,牛羊不肯饮。后人称之“殛鲧泉”。
鲧王的尸首在羽山躺了三年,也没烂。天帝知道这事,又命令天神拿把“吴刀”来剖他肚子。天神将宝刀朝鲧的肚子上一劈,“呼啦”从鲧的肚子里跳出条虬(qiú)龙,这条虬龙就是后来的大禹。
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平治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功劳很大。后人曾在这半山腰建造鲧王庙和禹王庙,常年香火不断。
传说鲧生了大禹以后化成一只三脚鳌(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跳进“禹渊”里去了,从此没了消息。鲧治水的一颗热心未泯,就化作一股热水,长年不绝往外流,便成了羽山温泉。
至今,羽山留有“三劈石”、“殛鲧泉”、“禹渊”、“祝融晾汗石”、“鲧禹庙”等遗址,还保持不吃鳖(biē)的习俗。
(朱守和 徐福松 搜集整理)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