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伊”山与中华第一贤相

发布时间:2014-09-15

在灌云县城伊山镇北部,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山,名曰大伊山;大伊山正北十多里有小伊山。大伊山连绵15里,大小12个山头,这里树木茂盛,山色如黛,山石奇美,赏心悦目。前人曾用“远望像蛾眉,近看如螺髻”来描绘大伊山的秀丽。传说天宫一位仙女心地善良,从天宫偷来了名叫息壤的宝贝帮鲧治水,天帝得知息壤失落于人间,十分生气,命令手下的雷部正神把这个盗窃息壤的仙女击毙,尸体便坠落在羽山东边的大海里,变成了一个岛。后随时间变迁,海水退去,这个岛便露出了仙女的体态,就是今天的大伊山。她头上的髻髫落到县境内的小伊乡,变成了小伊山。

大伊山东北约四五十里,还有《史记》和《汉书》中所记的古朐县的伊芦山,商朝伊尹在此结庐而居,楚霸王项羽的麾下大将钟离昧的故里及其所筑的“钟离昧城”也在这里。

伊尹,生于空桑,即今河南省嵩县白土窑村。因其母居伊水之滨而生子,村老指水为姓。幼年的伊,为夏朝所属诸侯国国君有莘氏家奴,主厨事,善钻研。他做的饭菜,已开始讲究色、香、味,深受主家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美食家。他还因知识渊博,机谋善对,在当地很有名气。

夏桀为稳住江山,慕伊之名,召其从政为官,并授“尹”的官职,故名伊尹。不久,伊尹因不满夏桀的暴政,弃官而去。为避桀的追杀,便远走东夷隐匿朐庐一带即今连云港市南海中一个幽僻山岛上结茅隐居,始称伊庐山。后伊尹又到大、小伊山一带传授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医学文化,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几年后,有莘氏派人打探到伊尹的隐居地后,又秘密地将其召回府中任用。后来有莘氏将女儿嫁给了汤为妻,伊尹作为陪嫁奴也来到了商国。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委以国事,成为最高执政大臣。经过数年的内强国力,外拓疆土,终于将夏朝最后一代暴君桀打败,建立了统一的华夏王国——商。

汤去世后,伊尹相继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留下了“百岁辞官”的历史佳话,沃丁把大伊山封为伊尹子孙的世袭领地。伊尹辞官后举家东迁,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成为古东海国最早祖先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灌云县城的大伊山上,还有伊祖峰、伊祖祭庙、伊尹衣冠冢和相国城等遗址。县志也有大伊山系伊尹封地的记载和民间有关伊尹的动人传说。

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由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指出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纯一的道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了德兼众善、一以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伊尹才高德重,辅商功最,是早于姜子牙、孔孟的华夏先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政论家,无愧于“华夏第一贤相”的殊誉。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