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海州城东不远处的石棚山比起周围的崇山峻岭来说,是一个卑微的小山包,然而名气却出人意料地响。使它名声大噪的是一位被称为“酒仙”的 “石” 姓文人,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章高手、诗人和书法家石曼卿。
石曼卿(994-1041),名石延年,字曼卿,北宋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先世幽州人。累举进士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真宗时为三班奉职,历大理寺丞,久之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以气节自豪,为文劲健,尤工诗。喜剧饮,尝与刘潜对饮至夕,无酒色。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
石曼卿在仁宗即位初期,因受人牵连而被罢大理寺丞,通判海州。通判这点小官,根本不放在他的眼里。郁郁不平的石大人,公务之余独爱去石棚山,或披卷阅读,或抚琴而歌,或饮酒而赋,自是其乐融融,以消解胸中块垒。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由杭州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赴任途经海州时,慕石曼卿之名登上石棚山,后来写了一首《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中说石曼卿在海州时,石棚山上还一片荒芜,连割草人走的小路都没有。山石突兀,攀缘困难。石曼卿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向崖上人迹难到之处抛掷。桃核以黄泥为依托,生出幼芽,将纤细的嫩根扎人石缝。两三年后,待到春暖花开之日,空山里崖上崖下,到处嫣红翠绿,映天照海,灿若云霞,景象相当壮观。苏东坡作这首诗的时候,距石曼卿去世仅三十余年,石棚山的风情依稀尚有当年景象,种桃的故事在野老们的口中亦才传了一两代人,记忆犹新。苏东坡所写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可靠的。用黄泥裹着桃核在悬崖上种树,可见石曼卿的奇思妙想,满腹才智。
到石棚山,人们都爱寻觅赖以为名的石棚。那是山顶上一块势如飞来的椭圆形巨石,长十三四米,厚三四米,由下面两三块石头托起,形成了一个石室,石室里有天然的石床石凳,可坐可卧。石棚的一角悬空甚多,摇摇欲坠,人居其间,感到随时都会有倾覆的危险,留之可惧,去之不舍。石棚上镌有明代海州刺史王同所书“高行清风”四个大字,乃是颂扬盛名与此山同存的石曼卿的。
在石棚西南不远处,耸立着一块大招头崖,向阳背风,前临一片较为平坦的芳草地,乃一处安谧闲雅的所在。传说当年石曼卿常在这里读书弹琴,饮酒宴乐,故明代人于崖壁间刻了六个擘窠汉隶“石曼卿读书处”,深入石骨,古朴可爱。
从这些摩崖石刻可看出,古海州人民对石曼卿是十分景仰的,把他在海州为官数年,视为地方上的荣耀。
但石曼卿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乃是他那铮铮铁骨和拳拳报国之心。石曼卿根据当时国防现状,敏锐地觉察到,不仅辽国实力大增,西方的西夏王朝对中原也虎视眈眈,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因此,石曼卿上书皇帝,谈了他十条加强武备的建议,可惜未被采纳。不久,西夏王称帝,国号大夏,每年都要对北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犯,常常把宋军打得大败。这时皇帝才想起石曼卿的话,召见了他。石曼卿受命于危难之际,很短时间内,便在河北、河东、陕西等地组织起几十万大军,开往前线抵御西夏。皇帝因此赏赐他绯衣银鱼。正准备对他重用时,石曼卿却身染重疴,不治而终,年仅48岁。石曼卿的至交、大文豪欧阳修万分悲痛,写有《哭曼卿》一诗,并写《祭石曼卿文》,其文情真意切,被作为经典之作收入《古文观止》,为后人传诵。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