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传说中的旸谷――东磊

发布时间:2014-09-15

东磊实在是一片奇石的世界,有“石海”之称。

据考证,东磊的石海一万二千年前确为大海,这些奇异怪石原为山上碎裂的岩体经滚动堆压,海浪冲刷,岁月分化而成。石海处于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断层破碎地质带上,倾斜陡峭,风化更加剧烈。在这崔嵬山势间,岁月随意堆砌出这片千奇百怪的一大片石的海洋,令人叹为观止。清代谢元淮《石海》诗曰:“海水高如山,山石多于海。磊珂各争奇,是名为东磊。大者为连峰,小者为巾几。为屋为灯檠,为船为鼎鼐,为蛟蜃鱼龙,为虎豹犀兕。为峡透天光,为洞入地底。万类靡不为,想像皆可拟。来往人定仙,雕凿工疑鬼。”

试想游人在这石海中穿越,景随步移,冰冷的山石好像都有了生机盎然的灵气,像桌椅,如舟船,似鸟鱼,若桥屋……恍惚间,会疑其不是山间,而是海底,是仙界!

不是吗,但见山上那“登山观海”、“万壑朝宗”、“海上仙山”等石刻,仍可使石海的灵性之石忆起当年置身波涛汹涌间的岁月……

遍看石海,从山下路边直至围屏山腰,东接凌州,西连渔湾,这方圆二三十平方里的山岭上,怪石起伏。如波峰浪谷,轻风云雾荡出水气烟淼,若逢夏日骤雨初歇,满山奇石与峰顶云朵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在明代顾乾赏定的云台山三十六景中,东磊一处就占有六个。

“东磊奇石”,是指耸立道旁的三磊石,巨石嶙峋,上阔下削,石纹开裂,三块叠起,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随风可落的骇人感受,是石海奇观中的极品,上镌“磊磊落落”等字,人近其间,刚直者更添天地间之凛然正气,龌龊者会望而生畏顿感胆颤心惊。

“丹洞花光”,是指山中神仙洞,又名紫丹洞,洞前巨石上有清康熙年间海州司训杨延镇的诗刻:“蒙茸虎豹尽高蹲,肤雨氤氲古洞昏。苍狗白云何处去?飘然随我到昆仑。”洞下石壁约有丈余深裂隙,阔三丈余,可容数十人。洞中又有小洞,“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过去无人敢入”,当地人奉其为神居仙窟。后有胆大探险者屡入其内,方知这小洞内更有七穴八洞,且洞洞相连,处处怪石,云雾蒙蒙,如入仙境,忽见天开一线,方由另一洞口钻出。

“平台水月”、“斗阁邻天”二景俱在东磊延福观前后。延福观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山门题额为“敕赐护国延福观”,具有典型的明代寺观建筑风格,明清期间是云台山颇有名气的寺观之一。二百余年前,山下还是汪洋一片,观前累石成平台,若于明月之夜,登台举目望海,洋洋一派仙界奇观,故成名景——“平台水月”。文革期间,延福观大殿被毁,仅存山门和西厢房,故“斗阁邻天”之美景已残缺不全。

“屏山叠翠”和“东磊朱樱”是东磊别具特色的季节性风光,春夏秋季,石海上方的山腰,翠色如烟,层层叠叠,山岚摇动,绿波起伏,与石海之波澜妙合出另一幅海天相接的奇景。这一带的春季更为嫣紫姹红,山花怒放,香飘十里。而漫山樱桃花又是奇多,坡上坡下,沟沟涧涧,粉红、水红、紫红交织成飞霞满天落红无数的图案,着实把座石磊山装点成出阁玉女。清代许论《东磊延福观》诗道:“杂树浓如翠幄围,崇岩悬瀑映晴晖。仙家巧借东风力,三月樱桃已赐绯。”

据我国上古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记载,尧帝曾派羲仲到东方的旸谷祭祀太阳。这一史事一直是一个谜,因为旸谷究竟在哪里,难以定论。直到清代,乾嘉学派王良士沿东部海岸泛舟勘察,北自山东,南抵浙江,最后得出结论,羲仲祭日之处就在云台山东磊。后来的师亮采、许乔林等人进一步予以考证,确认了这一结论。但千古史实无实物为证,并未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十几年前,当地人在这里发现了羲仲祭日遗留下来的石刻,才引起一片哗然,海内外大学问家纷至沓来。

祭日图案留在一块坐西朝东、斜卧于地、长宽数米的岩石上,其上雕刻着两个圆圈,其中一个中间画有简单而模糊的图案,当是月亮了。另一个圆圈周围刻有二十一根象征光芒的线条,是太阳无疑。在日月的下面,凿出了七个大小不一的圆洞,位置和形状与北斗星一致。整个石面上还刻有其它一些类似星宿及今人无法看懂的图案。太阳石的发现,把东磊受今人青睐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学者纷纷著文论证东方先民的活动与太阳石的关系,有人甚至发现了太阳图案与南美土人的图腾的相似性,并将此与少昊民族远迁南美洲联系起来。这些结论,又给东磊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