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宗教胜地

发布时间:2014-09-15

梳理一下连云港地区两千年的宗教文化,可以发现,本地区一直延续演化着三元信仰,同时又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是外来佛教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

宋以降,古海州地区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是三元大帝。三元信仰从明中叶至民国可谓达到了鼎盛时期。三元信仰的普遍性由海州地区州、县所建的三元庙或三官庙之多可见一斑。据市、县志书不完全统计,赣榆县有三元宫十三所,灌云县两所,灌南县两所,沐阳县、连云区两所,云台山包括三元宫以及三元行宫三处。这些建筑中祭祀的神祇都是三元或三官: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天官赐福,中官赦罪,下元解厄,分工不同,但都是为老老百姓的,受到大江南北、苏鲁大地数千平方公里范围内信徒的供奉,甚至专门修了一条“烧香河”,让江淮大地上的广大三元信仰者经几百里水路送来他们对三元的真诚的信仰。三元在海州地区在更大意义上来说是地方保护神,而不是道教中所说的神仙,因此,供奉三元的建筑多以“庙”称,时间也最长。

花果山上的三元宫地方志上只有“发迹于唐”的笼统记载,但“开山不知何人”。宋代,前顶地区见于志书的是“大仙庵”,而寺庙的开创者应该是“清风上人”。张兆增的《敕赐护国三元海宁禅寺碑记》第一次提出前顶地区开山者为鲁府王孙,于成化乙酉年(1465)来云台山,于此栖禅,净善传道荣,道荣传德连。直到谢淳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来云台山,在大仙庵旧址上毁家起建三元圣宫,落成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谢淳由憨山大师(法号德清)受戒出家为僧,并接过德连的衣钵,成为三元宫的主持,史称众妙开山,而真正光泽云台山、始建圣宫的当首推谢淳。谢淳居家时就是个虔诚的“三元”信仰者,他把在大江南北有着广泛影响的“三官大帝”作为三元圣宫的主尊而广受香火。

连云港市许多道教建筑中,如南城的玉皇宫中也有三元大帝的塑像,道教也将三官老爷作为道教的主尊。这一特殊的宗教杂糅现象,说到底就是为了争夺信徒,因为任何一种宗教,都知道如果没有老百姓也就没有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香火断绝,宗教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连云港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云台山道家活动的踪影早在秦汉之际就已经频频出现。秦始皇遣东海方士徐福入海寻求长生不老神药。汉代神化老子,《隶释》一书中记载,时东海国三任东海相曾三次在今孔望山修葺东海庙,“楼起三层”,其祭祀的主尊就是黄帝和老子,每逢祭祀日,“万民并集”。这正反映了道教初始在东海之滨的传播和推广。在孔望山还有汉代祭祀东海君的杯盘刻石以及承露盘等道教遗迹。据《汉书·襄楷传》记载,顺帝时,琅邪宫崇求见顺帝,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同样的记载,还见之于晋代葛洪所写的《神仙传》中。曲阳即今之东海县曲阳镇,西汉时为曲阳侯国的封地。《太平青领书》为道家重要的典籍,即后来的《太平经》。这是东海为太平道重要发源地的佐证。葛洪在他所写的《抱朴子·内篇》中特别指出“郁洲”是“可以合药”的名山。

唐代云台山上即有道教宫观,成为道家追求的海外仙境和合丹成药之地。唐初,著名的道家学者成玄英就曾结庐隐居于郁州山中廿余年,并于此潜心著述道教著作,其中很有影响的《道德经注》、《华南经注》和《度人经注》就是在郁州石室中完成的,并选入唐史的《艺文志》中。唐宋以来,郁州曾是道教公认的“第七十二福地”,孔望山龙洞东侧山壁上的“第七十二福地”就是宋代的遗刻。在宋代官修道藏道家经典集成《云笈七签》中就指明第七十二福地“在海州东海中”,主管此福地的仙人在《神仙传》中确指为:“王远,汉代仙人,字方平,东海人。”

元代道教演化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个派系。元、明两代,海州地区是全真道北宗的大本营,特别是云台山后顶成为道教的胜地。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海州地区包括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除三元宫外,仅道教宫观的建筑就达85座,可见道教的影响之大。道教的历代祖师中有“七真”,其中的吕洞宾、刘海蟾、邱楚机都与古海州结下了道缘,留下了许多古迹和传说。花果山七十二洞中的“二仙洞”,明清时期就有吕洞宾和汉钟离的塑像。

连云港是佛教早期传播的地区之一。

望山东汉佛教摩崖造像,史学界、佛学界一致认为是东汉桓、灵之际的艺术遗存,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长17米,高8米,石刻艺术家凭借着这堵崖壁,以凿代笔,雕造了100多个佛、菩萨、力士、供养人的形象,以及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包括佛家“说法图”、“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如来寂灭图”、“迎舍利图”等。摩崖造像东50米处的圆雕石象,应是典型的东汉时期的艺术遗存。石象身高2.6米,身长4.8米。大象四蹄踏着四朵莲花,让人把它和“乘象投胎”的佛传故事联系起来,它应该是整个造像群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唐宋以来,海州可谓佛教中心,著名的佛教寺院比比皆是。唐代兴建的有龙兴寺、园林寺、兴国寺、大云寺、吉祥寺、崇善寺,宋代兴建的有大慈寺、永安寺、普照寺、观音寺、重光寺等,元代所建的著名寺庙有招德寺、方广院、洪福寺、崇福院、普安寺、观音寺等,明代有法起寺等。明代云台山佛教得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时期,开山僧谢淳毁家独建三官庙誉满江淮,官府曾用国家税收修葺三元宫。清代仅海州一城,就有九庵十八庙,佛事活动十分兴旺。三元宫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朝迭次重修,规模更为宏伟。从明代到民国,三元宫一直由僧侣主持,所获得的历史殊荣是全国其他名山所无法比拟的。万历皇帝颁赐《大藏经》,并颁旨作为镇寺之法。明天启皇帝御书《敕赐护国三元宫》墨宝。玄烨曾亲题“遥镇洪流”金匾赐给云台山三元宫。三元宫主持也因此制作龙钮铜印,以显尊荣,印方形,边宽9厘米,印文为九叠文,阴刻“天地水府三元宝印”。民国初年,废庙兴学,据民国二十八年调查,海州地区包括赣榆、沐阳、灌云原有寺庙庵135堂座,其中100余座改为学堂。

宿城悟道庵遗址中有一处独特宗教建筑,这就是“三教寺”。其实,儒、释、道三教统一的宗教格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二千多年来我市宗教发展的物化形态。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