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风俗

乡土风俗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赣榆农家习俗

发布时间:2014-09-04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也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中华民族习俗由于其历史悠久,国土广袤,民族众多,而显得源远流长,门类繁多,色彩斑斓。俗语云,“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赣榆地处苏鲁交界处,这就决定了赣榆历史上受齐鲁文化影响深远。构成了赣榆淳朴的农家习俗。

徐福节

QQ截图20140904101214.jpg

赣榆县有一个传统节日——徐福节。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赣榆,要徐福为其入海求仙药。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和许多技工、武士出航。一去不返。这个故事在赣榆广为传诵,妇孺皆知。今天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神,在日本新宫市有徐福公园,园内有徐福墓。赣榆县的金山镇徐福村是徐福的故里。徐福村建有徐福祠,祠里供奉着徐福塑像。建有徐福故里文物陈列室和汉画像石长廊。徐福祠前的广场上竖有赵朴初先生提写“徐福村”碑和彭冲先生书写的‘徐福故里’碑。海内外人拜谒者络绎不绝。如今每年秋季,徐福村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徐福节。其时,街上人潮涌动,有很多活动,如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等等。成千上百的中外来宾会聚徐福故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开展徐福学术研讨,缅怀其开拓精神。

徐福村的发现不但推动了徐福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促进了赣榆与日本、韩国相关地区的友好往来。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曾于20026月专程访问徐福村,写下“中日友好始祖徐福”。赣榆的“当家人”看准这个契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成功举办四届“徐福节”,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大批徐福品牌的产品和企业相继产生。“徐福节”已成为赣榆乃至连云港市的一张名片。

徐福是我们赣榆的骄傲,赣榆人也一定会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摇钱树

在年前大集上,家人会在大集上买回一棵最粗最壮的竹子,竹子越枝繁叶茂,越高大越好。等把竹子带回家后,巧手的女人们会在竹子上绑上染成红绿色的熟花生,去过核的大红枣和中间有孔的小铜钱。这棵竹子会被插在磨眼里,插在磨眼中的竹子当然就不能再叫竹子了,大家叫它“摇钱树”。摇钱树是每家都必须有的,过年到谁家串门,进门先看到“摇钱树”,客人会先夸一夸摇钱树的粗壮,“有了摇钱树了,有钱了”,过年嘛,就图一个好口采。过了十五摇钱树上的枣子和花生就可以被孩子们吃掉,老人看到就会说,“长大发大财”,当然坠在摇钱树比较下面一点的枣子和花生是不用等到十五,就会被馋嘴的小孩吃光的。 

赣榆婚俗记趣

赣榆有2000余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有文字记载,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曾经在此进行激烈的战斗,到处弹痕累累。正因为她饱经沧桑巨变,产生了无数故事和传说,同时伴有丰富的民俗民情。

由于文化底蕴比较丰厚,赣榆人的婚嫁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尤其是娶新媳妇,更为热烈。总要闹腾好几天,方才收场。通常人们都把花轿进门,新郎、新妇拜天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时刻,看作是婚礼的高潮,其实不然,在赣榆,那仅仅是个序幕。因为“好戏”还在后头。之后,新婚夫妇还要过三道“关口”,方能是安眠。

第一道“关口”曰“送房”。

婚宴过后,远亲、远邻便逐步散去,但近亲、近邻却多半留了下来,目的是为看下一个“精彩节目”,那就是“送房”。何谓“送房”?即在新房的外间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四角各放一个烛台,上面插着高高的红蜡烛,中间摆放丰盛的糖果和菜肴;桌的四周,放置四把高背的交椅,由4名有较高文化的嘉宾落座,其中的一角留给新郎、新娘,他们不能坐下,而是并肩站立。在他们的周围,都有“围观”的宾客。“送房”开始。先由坐着的嘉宾一人带头领唱“送房歌”。这“送房歌”也大有讲究,内容多为喜庆之词,有颂扬才子佳人的戏词,有从上辈传下来的老套子,也有现场触景生情的新调,还有赞美新郎新娘的颂词……但是都得合辙押韵,基调昂扬,大吉大利。比如,有这么一小段:

新娘生来不一般

有如仙女下凡间

眉毛弯弯赛西施

杨柳细腰如貂蝉

满头青丝超昭君

银盆大脸羞杀杨玉环……

领头人唱一句,其余的人叫一声“好!”唱罢一段之后,新郎和新娘便分头给在座的嘉宾斟酒致敬,但是,他们并不立刻就把酒饮了下去,而是由领唱的人向新婚夫妇提要求。要求很简单,无非是让新人即兴表演一个小节目:或唱几句歌,或背诵一首诗,或互敬一杯酒,互赠一口菜。要求如果不满足,众嘉宾便停杯在手,无言等待;或者唱支带色的“荤段子”逼你就范,直到目的达到为止。随后由另一嘉宾再领唱新歌,如此周而复始,欢乐的气氛逐渐浓厚。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有嘉宾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将一枚现成的水果用绳子吊了起来,让新郎新娘互相叼食;人们是不会轻易让他们噙着的,有人会故意把绳子摇动,让他们出尽洋相才肯罢休。此时,算是到达“送房”的高潮了。见好就收,领唱者便会选择一支送新人入洞房的现成段子,以结束这个“节目”。

第二道“关口”是“闹房”。

把新人送入洞房之后,“送房”的嘉宾们便完成了任务告退了,但还有不少人留了下来,他们多半是比新郎年龄小或辈分低的弟弟妹妹和侄儿侄女们,间或也有个别年龄略长的哥哥姐姐和叔叔姨姨,因为婚礼进行中有“三天无大小”之说;这些人留下来是为了“闹房”的。其实“闹房”就是在新房里“折腾”新郎新娘!

这时的新郎新娘经过人们一天的“摆布”,已经筋疲力尽了,多么希望能够在新房中好好休息一下啊!但是,爱热闹的年轻人是不允许他们有此享受的。他们围着一对新人进行各种恶作剧般的“戏弄”。其典型做法是,先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放在床上,然后再让二人并肩坐在床沿上,互相搭着手臂作亲热状;继之,便要求他们或喝交杯酒,或共咬一块点心,紧接着便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其内容多为:你们什么时候抱个胖娃娃?将来是要“五子登科”,还是要“七子八婿”?

通常这个“节目”进行后,“闹房”便该收场了,可是还有人意犹未尽,不愿离去。这时,跟随新娘前来服侍的老妈子(实即伴娘)便出来打圆场,说:乡亲们,天色不早了,大家都累了,也该姑娘姑爷休息休息了,大家请回吧!借梯子下台,闹房的人也就散去。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