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一、渔民服饰的起源
远在人类的初创阶段,服装的产生主要出于人的本能和生活的需要,即为遮身蔽体和防寒御暑,后来才逐渐萌发了装饰的观念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这里,马克思把“衣”放在第一位。然而,服饰发生又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为此,因地域和环境之异就产生了各自的服饰习俗。
渔民的服饰,考查起来,起源较早。据《山海经》中所载远古时代,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个捕鱼氏族,称之“玄股国”。玄股国的国民“善长用鱼皮制衣”,这同我国北方狩猎民族“多以兽皮制作方服”习俗,如出一辙。另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早已懂得用兽皮制作简易的“衣裳”,可见这种服俗发生之悠久。
当然,若以古代的服装材料论,先有葛,后有麻和丝,最后才是棉花了。其间捻线织布是最原始的纺织术,而纺轮则是纺纱的主要工具。为此,近年来在赣榆徐福故里,考古发掘的一件扁圆形石纺轮和一件陶纺轮,以及骨针、骨锥等物,足以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已有纺织和缝纫之术,服饰习俗也随之而生了,而这个时期,距今6000余年。
若说渔民服饰的特点,则是与海洋性环境和海上的劳作方式有关。如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所言:“海产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杨志林所著的《渔民民俗》一书中云:“渔民因大多时间在海上生活,衣着易被海水打湿而腐蚀,穿着寿命短;因此,为了耐穿,所穿的外衣都用栲胶染过,染成棕红色,俗称“栲衣”。此俗我们当地亦然。昔日渔民所穿裤子也用栲胶或栲皮染过,染成酱色。裤子一般较短,但裤脚特肥大,穿起来好像提着两盏大灯笼。俗称“笼裤”。“栲衣”和“笼裤”之俗,地方志书中均有记载和阐叙。可见,以上的服饰习俗不仅由当地渔民特定环境和劳作方式所决定,亦为一大特点,俗称“海派风”。
二、渔民服饰构成的五要素
所谓服饰的五要素是指服饰的原料、样式、色彩、饰物和图案,常用质、形、色、饰、画五字概括之。就东海渔民的服饰而言,除了个别海岛的棉区自纺、自织、自制的土布外,布料大多从大陆沿海港口城市购买。清末民初,盛行土白布和兰花布,色彩以靛蓝为主,妇女则加以红绿两色,渔民则用土布在栲胶中染成棕红色,俗称“栲布”。夏天,有的用蓝丝之类在栲皮中染成酱色的称之“栲纱”。到了民国中后期,盛行罗纺、丝绸等布料,服装的色彩和服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多有花纹和图案装饰。
至于衣料的服色,是以年龄为界定的。民国初年成年男子服色单调,多为黑、白、蓝三色。未成年的略穿花色。女孩喜穿花色和红绿衣服。结婚时,姑娘必穿红袄和红裤,一身红装,以示喜气。婚后,服色稍淡,以示庄重和沉静。到了老年,妇女们以穿玄色或深蓝色衣服为主,若有守孝寡居者,更是切忌花衫红袄。不过,在解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的改革开放,渔民的服色打破了单调原始的格局,变得色彩鲜艳,五彩缤纷的了。
三、渔民服式类别与装饰美
渔民的服式有日常生活服式、劳动服式和婚嫁童年服式等区分。但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劳动服式了。但是,这种服式必须与特定的海洋性环境相适应,并与海上劳作方式相关联,其他的服式都是在此基础上衍而生。
劳动服式。渔民的劳动服式,过去上衣惯穿大襟布衫或直襟衫,外加背心。背心单有季节之分,冬穿棉背心,夏穿单背心。
“笼裤”是渔民服饰中的特殊裤式,也是昔日服饰中最有特点的服式。一般裤脚较短,裤筒较大。但“笼裤”的制作又有特点:一是单裤,用土布制成,质地厚实,耐磨耐穿,经济实惠。二是直筒大裤脚,形似灯笼,故而名之。而且,裤腰宽松并左右开衩,前后叠皱成纹;在腰的开衩处缝有四条带子,便于穿时束缚,不仅十分简便,更显紧身干练。尤其是冬天,渔民在海上劳作时,把棉背单往腰裤里一塞,四条裤带一束,两只裤脚缚紧,风丝不透,十分暖和舒服。三是裤裆宽大,双腿下蹲上抬都没有阻碍,显得很灵活。还有,当风大手冷时,双手往裤腰衩口里一塞,既暖和又可挡风御寒雪,一举多得。
正因此理,清末民初直至建国前,渔民普遍盛行此类裤式。当然,昔日的笼裤之所以被渔民钟爱,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装饰美。如色彩的多样性。裤色多为深蓝色和玄青色,或为棕红色、酱黄色。据县志所载:“渔民用栲汁染制笼裤,其色深赭”。可见笼裤的色彩十分丰富而美观。
妇女的服饰,上衣多为直襟衫或右侧开襟外衣。也有穿大襟衫的,斜襟至腋下,领下一横形布扣,肩部大襟上一直形布扣,腋下三只横形布扣。色彩,年轻的以艳色为多,中年的改月白、浅蓝等素雅色彩。老年以灰黑为主显得庄重。因海上风大,妇女常去沙滩或船头补网、抬鱼,故以大襟衫为外衣,较为紧身保暖,不易寒冷,习以为之。
至于妇女裤子,多是直通式的。裤脚宽大而短,便于挽起裤脚下海淘鱼,或干其他船头生活。但是到了仲夏,即立夏以后,妇女的劳作方式主要是剖鱼鲞,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此时的服饰为之一变。年轻的渔姑短衫短裤,任凭太阳曝晒,更显青春活力,中老年妇女怕被太阳晒黑皮肤,反而穿着长衫、长裤,把身子裹得密密的,尤其是长裤必穿无疑。实在炎热难熬,把身子往海水中去浸一会儿,暂避酷暑之烈。
在劳动服饰中,肚兜和布衫亦很重要。这是因为渔汛旺季,妇女特别忙碌,此时坐在滩头,头顶骄阳,脚踩热沙,弯腰起身,挥刀杀鱼,忙个不停,必定是热汗直淌。为此,渔妇多以肚兜护体,一是为了护住乳房,减少摆动,劳作时感到利索轻快;二是为了体内的汗水逐渐被肚兜所吸收,一时间不使汗水流淌直下。可见,肚兜服饰的形成与海洋性生产方式有关。
再说肚兜的形状。所谓肚兜实是块红色的棱形料子。它的原料有红布,也有红绸做的,形似一件单面背心,俗称“红肚兜”。“红肚兜”不仅为劳动所需,也是姑娘出嫁和婴儿出生的必备之物。肚兜的制作:红棱上端两角钉上红绒线或银链子,系在颈上,垂于胸前,腋下两端腰带结于背后,从而起到遮胸露背的作用。究其形状和制作大致与江南的内地风俗相似,但肚兜上的花纹图案,则就大不相同,如内地绣的一般是“鸳鸯戏水”、“牡丹”花卉之类,但所绣的图案往往与大海和鱼文化有关联,更具海洋特色和装饰美。如妇女红肚兜的形状是大鲳鱼,而兜内的图案则是“双鱼戏水”。,肚兜内还有个小口袋,口袋的周围画着海蜇和乌贼鱼,而小口袋是只大海螺。若是孕妇肚兜,肚兜的形状为婆籽鱼,即怀孕的大鲳鱼,意味着产子多多,多子多福。若是出嫁的新娘,肚兜上绣的是比目鱼,意为“比目鱼儿双双游”,夫妻恩爱和谐相亲。可见肚兜形状及其图案大多有鱼,即为鱼余谐音,日日有鱼,年年有余,不仅显示出一种求吉的功能和愿望,而且画面清丽,制作精良,色彩鲜艳,颇具鉴赏性。
布褴。布褴在这里又称腰巾,是海岛劳动妇女的又一服饰特征。这是因为海岛妇女的劳动场所,主要在船头和滩头,系上布褴可保暖、防尘。另因妇女的劳作方式,多为织网拣鱼或晒鲞,若将布褴的两角扎起,可当盛器,有时手脏了还可当揩布,更多的是保护衣裤免受磨损和沾污。由于布褴有众多的实用功能,所以,渔民几乎从早到晚都系着布褴,成为海岛服饰的一大标志,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布褴制作较为简单,一块方布,上系两条带子,围在腰间,在背后打个活结就行。但布褴的布料和色彩花样较多,如布料,有龙头细布、印花蓝布、绸缎、油布、皮货、塑胶布等等;心灵手巧的渔妇,还在布褴上绣着各种图案,有“喜鹊登枝”、“腊梅逐春”以及“鱼跃龙门”、“一帆风顺”等吉祥图案。可谓“五彩缤纷”,俗称“绣花布褴”。大多以纯色为主,年轻的系花布褴,中年的系蓝布褴,老年的系黑布褴,各得其所。
其实,布褴并非妇女所专用,捕鱼的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也要系布褴。但因起网或捉鱼时,常常是带水操作,故而布褴上要染上桐油称之“油布褴”,或系上防潮、防水的塑胶布褴或羊皮布褴,这就与妇女所系的布褴有所区别。
渔民的鞋帽也与渔业生产有关。昔日的冬天,尤其是捕带鱼季节,所谓“大雪大捕,小雪小捕”,渔民们常常冒着七至八级大风出海,雪花飘飘,寒风刺骨。渔民们为御寒,就带一种棕色呢绒制成的帽子,称之“罗宋帽”。这种帽子的外帽壳可上下翻动、后沿翻下来可遮住双耳和后头颈,十分暖和。有的把前帽壳挖两个洞,作为眼孔,这样可把整个外帽壳罩住整个脸部,只露两个眼孔作为观察,就可保暖和遮风雪了,这是这里特有的一种帽式。不过,在夏天,渔民们戴的凉帽,也就是蒲帽或草帽,凉爽透风,较为舒适。但是,海上风大,为防帽子被风吹走,往往在帽边上系一条有伸缩性的橡皮绳,套住下巴,较为牢固。至于雨天,当然是身穿蓑衣,头戴箬帽或笠帽了。
先说笠帽,竹子编造,很有特点。它的帽边比一般的帽子宽大得多,帽状形似小伞,可挡风雨。帽身很紧,套住上额不易摇动,还有一条帽绳套住下巴。原因是船上作业风大浪急,船身摇晃幅度大,弄得不好帽子就要掉到海里去了。这样的帽式也是与海洋性生产相适应。
次说海岛妇女的头巾。头巾其实就是毛巾,式样划一,但色彩不同。有白巾、黑巾、蓝巾、花巾等等。按照惯例,老年的妇女戴黑巾或白巾,中年妇女喜戴蓝巾或白巾,只有年轻的妇女喜戴黄巾或花巾。花巾上有各种彩色图案,其中有绣着金龙的,俗称“龙巾”,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由于渔民常年在船上行走,并且是带水作业,船甲板上往往是潮湿和沾水的日子多。为此, “渔民多跣足”。“跣足”即“赤脚”,海岛妇女虽说也有类似习俗,但她们毕竟生活和劳动在岸上,日常生活中还是“跣足”少,着鞋的多。过去她们欢喜穿自制的布鞋,还在鞋头上绣上各种图案,称之“绣花鞋”。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至今渔民的劳动服饰已有了很大改观。过去盛行的栲衫、笼裤、蒲鞋等俗无可非疑地被新型的雨衣、雨裤和长统雨靴所替代,并已为服饰文化中的遗存或称之老古董了。
四、渔民服饰中的配饰与变迁
无疑,服饰构成不仅仅是指布料、色彩、图案和服式,更重要的是指饰。所谓饰,是指海岛渔民或渔妇佩戴的饰物,如头饰。渔家妇女的头饰,首先是发型几经变化。清末民初,妇女的发型披髻如蝉翼,曳于脑后,谓之“假后鬓”。后改为蝉翼缩短,俗称“真后鬓”。继而改为蟠髻,辛亥革命后加髻前额,谓之“兴汉头”。还有一种编辫子于脑后不加簪谓之“懒头”。建国前三十年,上还盛行过“爱司头”、“刘海”等俗,直至近几年盛行“烫发”类各种发型,可说是气象万千。发上的装饰物,惯制是扎发髻网袋套头,上插银钗、金簪、珠簪、骨簪等物,光彩耀眼,煞是好看。总的特点,旧时少女以发垂辫为美,劳动妇女以挽髻盘发为实用。这是因为旧时妇女日夜不停地忙碌在网场、船头和晒鱼场。没有更多时间去梳妆打扮。而且,挽髻盘发干净利落,头发不易被海风吹散。以免披头散发不雅观。为此,平日一般不插花,只有到了节庆才在发辫上插花装。如清明簪柳叶,端午簪午时花,六月簪香气扑鼻的玉荷花等。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