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6
灌南区域处于黄淮平原,解放前,穷苦农民群众多吃高粱面或小米面饼子,或掺入野菜、树叶或糠秕。白面仅富人常年食用,农家只供老人小孩和在节日、待客时食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灌南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习俗被保留延续下来,同时传统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岁俗舞蹈——跑旱船
跑旱船又叫玩龙船,亦称玩花船,新集乡张小伍24岁时随当地跑旱船艺人张跃文学习跑旱船,学成后教妻子跑旱船,他饰丑角,妻子饰旦角,后夫妻俩一直在乡里跑旱船至今,经常为当地红白喜丧事演出,现在夫妻俩均为新集文艺演出队演员。据张小伍介绍,唐宋时期,新安镇已有跑旱船表演,后逐渐流传到李集乡、张店镇、新集乡等乡镇。
据了解,我县跑旱船习俗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上民间舞蹈很引人注目,而跑旱船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根据地方史志记述,解放前后花船艺人遍布灌南各乡。传说,在唐宋时期,灌南沿海一带已出现,时称“旱船”,为沿海渔民节庆活动中模仿海上航行所表演的舞蹈动作衍变,而盛行于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现在,农村在过年时仍有旱船表演。
其内容是在城乡公共场合一种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演唱的多是《王婆骂鸡》、《怕婆调》等一些传统曲目。1996年,灌南民间艺人说唱团成立后,结合新的形势,编创了一些新的花船节目。如:[花灯调]《喜看今日新灌南》、《花船喜游堆沟港》、《天下美景数灌河》等新曲目。
花船表演人物关系简单自然,一旦角、一丑角,或父女,或夫妇;可一女一男演,也可两男演,但一男须扮旦角。男演丑角“船拐子”,女演“船娘子”。船娘子戴绢花,着艳红衣裤,穿绣鞋,打扮十分俊美。船拐子则戴草帽、假须,身着渔翁衣裤,化妆上与旦角形成鲜明对比。
岁俗麒麟——祈求人寿年丰
据介绍,清中前期,玩麒麟这一传统表演技艺传入灌南,堆沟港镇有玩麒麟表演,后逐渐流传到新安镇、张店镇、百禄镇、新集乡等乡镇。堆沟港镇陆朝华出生于玩麒麟世家,1958年与哥哥陆朝秀一起随父母学艺,他负责打镲和扛麒麟,后一直在当地演出,现因年老已不再表演。
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仁兽”、“瑞兽”、“圣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玩麒麟是人们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人口兴旺的美好愿望。玩麒麟从正月初一直至正月十五,一个村庄每天都有好几个班子演唱,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据了解,麒麟以竹篾或芦柴扎成骨架,彩纸贴饰,丹青点染。有的还扎个小人儿骑在麒麟背上,寓意麒麟送子,讨人喜欢。有的小人两手拿着小镲,有机关,机关的线一头拿在扛麒麟人的手上,他打镲时手一动,带着小人儿也作打镲动作,十分逗人。
玩麒麟主要以师传或家传的方式传承,近年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娱乐形式也多起来,玩麒麟也很少见了,目前我县已很少有人表演玩麒麟。
岁俗财神——保佑财运亨通
宋元时期,新安镇已有跳财神表演,后逐渐流传到李集乡、张店镇等所有乡镇。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爷来祭拜。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爷,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爷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接财神爷,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爷”外,民间还有“文财神爷”财帛星君和“武财神爷”关圣帝君的说法。宋朝后期,跳财神传入灌南,一直流传至今。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爷。“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爷”。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财神进门时,必须从板凳或大桌上跳过,文财神先进屋,武财神后进屋。跳财神要经过三道程序:第一次敲锣,财神爷要围绕着屋子跳一圈,寓意是财源广进。第二次敲锣,财神爷要从板凳上跳到屋里,寓意是钱财堆积越来越高。第三次敲锣,财神爷要在每个房间里跳一跳,寓意是让钱财充实你家的每个角落。不管是跳财神也好接财神也罢,都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李集乡老圩村二组张桂莹艺人从1965年开始跟随民间艺人孙友明学习跳财神表演,在民间艺人中,他的表演艺术性、观赏性最强。现在,张桂莹已很少表演跳财神,只有春节前后一些商家为图吉利,请他去进行表演。(摘自二郎神旅游网)
年俗程序化
古人把一年起始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每个月开始的第一天,叫做朔日,合称正朔。古代平民百姓也过年,相传这起源于远古原始先民的蜡(zhà)祭活动。《礼记》曰:“伊耆氏(远古氏族部落酋长名)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百物而索乡食之。”这是原始先民于年终祭祀祖先、百神,庆贺丰收的活动。后世承袭下来,在每年最后一个月,即十二月举行,但无固定日子。秦代改称腊祭,把举行腊祭的十二月称做腊月。汉代才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但冬至日有迟有早,各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仍不能都在同一天,因此后来又改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举行腊祭。汉代人称腊祭之日为腊明日、腊日。有了固定的日子,就可以普天同庆了。
过腊八节,吃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古人在年末时,以猎物祭祀祖先,然后共享猎物,俗称腊祭。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祖释迦牟尼恰好在此日悟道成佛,为此亦称成道节。腊八节吃粥,乃是原有的生活习惯,后来掺进佛教意识,腊八粥就改为佛粥。吃腊八粥,是民间过腊八节的突出饮食习惯,不仅具有纪念和敬神的作用,食品本身也是补益之品。今日的腊八粥跟过去的佛粥相比,更加色美味香,同时还象征吉祥福寿、喜庆平安。
扫尘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苏北地区灌南人民习惯于腊月18、19日扫尘,俗云:“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另外还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普遍认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纳新的念想和来年鸿运当头的祈求。此外,腊月天里,正是农闲时节,家中收拾一新,正月才好开门迎客。
祭灶神,过小年 《后汉书·阴识传》记载,汉宣帝时阴子方用黄羊祭灶,因而暴富和子孙多人为官。现在民间供奉的九天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祭灶,又称送灶、辞灶、小年节等。祭灶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地区划分,北方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在腊月二十四日;另一说法是官三、民四、蛋家五,即官府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沿海蛋民(渔民)在腊月二十五日。主祭人为男性家长。灶神,灌南人习惯称为灶王爷爷。祭灶是送神的重要活动之一,仅次于过大年,故有过小年之称。祭灶也有讲究,供桌上要摆上糖果、糕点、饺子等食品以供奉灶王爷。
贴对子 对子也称春联、桃符等。贴对子这一习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灌南人讲究大门对、屋门对等样式,颜色为大红。贴春联一般选在除夕当天或前一天,主要视天气晴好而定。本家子侄在老年人的带领下,打好浆子,备好笤帚,就风风火火地贴起来了。新宅旧第,各处门户,尽数贴上。大门外正对的墙面,必贴抬头见喜,猪圈贴猪大自肥或六畜兴旺,错逆不得。除夕的午后,大街小巷,红色一片。上有过门钱,下有红对联,节日气氛呼之欲出,年味十足。对子要贴,福字更要贴。墙壁、门楣、水井、器物各处,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福字,耀眼生辉,为人们带来最直接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抚慰。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民风。福字指福气、福运、福寿,福富同音,寓意美好,映射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福字倒贴,更是人们对追求富贵的强烈表达,表示福气已到。贴窗花吉事祥物、美好愿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
除夕团圆饭 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叫做“除夕”,有除旧布新。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在南方这顿饭菜菜色十分丰富。苏北地区灌南县这天习惯于中午吃团圆饭。
全国各地习俗各异。但在年夜饭最后一道菜通常是鱼,通常是不吃完或者一口不吃,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喜兆。“鱼”“余”同音,这种“有余哲学”的意识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子留给后人的。他在《晏子春秋》里特别提到当时的古老礼俗——吃鱼不要翻过面。孔子要他的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奉劝战国诸侯耗用国家人力、财力时不要“涸泽而渔”,都是这一系列的看法。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其中民间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又成为大家最热烈的期待。
除夕夜,守岁 除夕就到了,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又叫团圆夜。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吃饭之前,小辈要轮流给长辈跪拜磕头,分发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燃放爆竹 正月初一,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海西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鞭炮声声旧岁辞。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多数小孩都会早起,家长会要求小孩醒来就要吃开口糕,祈求来年高升,另外父母会千叮咛万嘱咐小孩,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尽量不说话,不要掀起床席,否则来年手会起疮,还有当全家起床后时,父母会将芝麻秸烧着来烤火,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五更分二年,六点多钟,主妇们就张罗着搓汤圆、下饺子等,一家人团团坐下,喝酒谈笑,其乐融融。
初一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是春节的正式开始。王安石的《元日》,真切描绘了全国人民欢度春节的盛大喜庆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忌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扔到沟里或井里,并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拜年是春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互相拜年都说新年发大财之类的,互相表达祝福,大家同沾喜气,然后互相邀请吃花生和瓜子,称花生为“金元宝”。过去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一群拜年人,见门就喊给爷爷磕个头,给奶奶磕个头,跪拜之礼逐步免除,吆喝几声,就算是拜年了。主家赶紧喊着不用磕了,哪那么多事事,让进屋里,喝茶叙话去了。
现在年轻人拜年基本上都是手机短信或者网上发贺卡等等,拜年后,打牌喝酒,串门聊天,随各自兴趣,并无限制。在灌南的农村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大人喜欢打麻将、摘小侯等娱乐活动,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主人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多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小年,又称破五。从这一天起新年的许多忌讳开始解禁,在农村则有炸虫的习俗,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炒花生、瓜子、葵花籽等物,并放鞭炮。据说这样做可以把各种害虫炸死,减少农作物的虫害,以保丰收,因此称作炸虫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 除夕过了,正月初一拜完年,往后灌南习俗就不怎么讲究了,主要是走亲访友,谈笑聊天,新年打谱。在其他一些地方,还有各天的过法。过元宵节,自然要吃元宵,观花灯。元宵灯节一般从正月十三日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灌南最佳观灯之地是悦来河沿岸,天黑后宫灯、龙灯、走马灯,风格多样;样式更是繁多,什么花卉灯、动物灯、人物灯、风景灯、塔灯等,各显异彩。近几年来,掺杂了科技因素的彩灯逐渐时兴,体现了时代特色。
元宵节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过完元宵,春节正式结束了,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过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充满欢乐的日子。然而在旧社会对于那些失去土地无以为生的穷苦人和靠借债维持生活的人来说,却正如过关。贫苦人家三餐无着,一顿团年饭也备办不起,饥寒交迫,还得挨门乞讨。欠债人家,债主盈门逼债,恶语相向,人无宁日。
在我国历史上把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开始之日的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纪年,以阳历的元月一日为新年元旦,才将它改称们春节。如今春节仍然是我国最为通行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仍然把它作为新年来欢度。只是旧时过年的许多带有封建迷信的习俗礼仪,早被唾弃。而除夕吃团年饭,写贴春联、吃元宵、放鞭炮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放花灯等习俗则依旧盛行不衰,并且增添了许多富有当前时代精神的活动内容。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