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1、补锅头
客家人节俭,锅破了,补补再用,于是就有了“补锅头”的行业。补锅人很辛苦,风风雨雨,走村串户,起炉火,推风箱,满面汗水,锅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热情,倒茶水、送米菜,连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补锅师傅也“会出门”千恩万谢,伯姆长、大嫂短,嘴巴甜,手艺更好,补的锅平又滑,炒起菜来唔(不)挡铲(锅铲)。
2、放车筒
围龙老屋门口有一个水塘,细仔子(孩子)们常往水塘“放车筒”,截一段麻竹来,捅穿竹节,唯留一底,往里放些蚯蚓,然后沉进塘底用石头压住,几天后再捞起来往簸箕里哗啦啦一倒,哇,什么滑哥(塘虱)、虾公老蟹、黄鳝鲫鱼等活蹦乱跳,十分喜人。
3、砻谷
要将谷子变成米,就要去砻谷。砻是客家一种传统的粮食脱壳工具,由竹丝编形、内填红土夯实,上面旋转的为盘,固定的为座,交接处多有竹齿,用以碎谷脱壳,使用时以长木勾推转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谷壳分离匀称、米粒不碎,故有快砻之说。
4、放米
要使谷糠与米粒分离出来,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风车,纯木质结构,利用手摇风力原理去除尘土和谷糠的粮食净化工具,风车的前斗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瘪谷(或糠)、尾口出尘土杂碎之物,分类有序。
5、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粮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滑腻。
6、踏粄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置出来的。
7、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唱的,故称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8、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粄、发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9、上学堂
上学路上,山雨袭来,阿哥连忙扯下蕉叶,小弟拿书包挡雨,二妹没忘带斗笠,她却用来护书包。
10、三叔婆
三叔婆是个有菩萨心肠的人,每当“唱歌人”(要饭的人)来到门前,她自己再辛苦,那怕只有一条蕃薯,都要送给人家吃。
11、讨饶
客家人有个习惯,两家小孩“搞上持”(打架),伤人的一方家长就会主动煮上一两只鸡蛋,带上自家小孩到对方家去认错“讨饶”(请求原谅)并保证以后改正。
12、慈母点灯
“瘦地种松柏,家贫子读书”,客家人历来尚读,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就是再穷再苦,都要缴(供)女子读书,父母心意,如灯盏之辉,尽管微暗、也要照亮孩子的前程。
13、土地·母亲
“娶妻当娶客家女”质朴善良,勤劳俭节的客家妇女,具有泥土一般柔韧的性格和温暖的母性,象土地一样孕育万千生命的逢勃。千百年来,她们辛勤的耕耘着每一寸希望,为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兴起发展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
14、戽水
客家人也敬神,还奉起了“田头伯公”(客家崇信伯公神灵),但天不下雨,求也没用,河水也不会自己上岸,她们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双手。
15、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月光光、照四方,船来等、轿来扛……”千百年来,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客家童谣,在皓白的月光下传唱,歌声像故乡流淌的溪水,浸润了多少童年的心。
16、讲古
阿公的“讲古”里,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讲祖上迁徙的传说,祠堂前竖立的功名,也讲才子宋湘、李文古和三斤狗的故事,更讲劝人向上,为人处事的道理。
(17)端猪红
客家人有很多习俗都能体现“和亲睦邻”的观念,端猪红便是一例。不管谁家杀猪(是件大好事),主家都会把一碗碗香喷喷的猪红分送给同屋的左邻右舍,然后请各家的长者前来吃顿饭,于是大家都能分享到哪种快乐,十分惬意。
(18)仙人粄
仙人粄是梅属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消暑食品,由一种叫仙人草的植物熬制而成,黑色稠状,味甘和平滑,加上蜂蜜,甜润可口,清热消暑,是盛夏里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19)书声
儿子朗朗的书声,最能消除阿爸一天的劳顿。
(20)老井
老家那口古老的八角井,那里的井水还是那么清那么甜吗?
(21)照砂虫
点燃干艾草薰烤脚底,是客家山村的人们治疗脚气、杀灭砂虫的好方法。
(22)细猪上兜
客家人勤劳,田地管好,还要“养头艳牲”(饲养家禽家畜),而养猪嫲(母猪)则更花人心血。一窝小猪仔出来,好不容易,小心照看,只有到了第二十天小猪可断奶食料的时候,心里才踏实一些,这天称上兜(兜是一种专为此设计的盛料槽具)日,小猪上兜后,大多可茁壮成长,当然令人高兴。
(23)家和万事兴
对“家”的理解,客家人就有特别深的感受,千百年来的漂泊流离和披荆斩棘,不就为了有个温暖的家吗?阿公说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那怕住茅寮,食蕃薯都象住高楼大厦,吃山珍海味一样,什么事都能办成。
(24)搭脚头,讲细事
闲暇之余或路遇小憩,“搭脚头”(干活时偷闲聊天,脚头即锄头)是女人们的最爱,讲讲油盐柴米,老公家娘和孩子的家事,也说道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事,还有“上村打老鼠,下村打考虑”的“飞事”,更有女人之间才能讲的“细事”,无论那一类,都是生活的乐事。
(25)山外
山的外面还是山吗,传说的州城在哪边,这是山里孩子经常聊的话题。
(26)燕子入屋家有福
老古言语道:“燕子入屋家有福,捅燕窝、伤燕子会遭衰运”不管这话是否迷信,反正历来都很管用。可见生态保护是客家人古来有之的观念。
(27)偿酒
闻名瑕珎的客家娘酒,其制作工艺也很特别,其中最后一道叫“炽酒”,将娘酒原瓮置于露天空地上,在其周围点燃谷糠、锯末等燃料,用这种文火烤炽的酒既可去除湿气,又可使娘酒更加香醇,酒炽好后,主家都要当场开瓮打酒,请左邻右舍,尤其特别是有经验的长者过来“偿酒”,希望在大家的品评中学到更多。
(28)羞羞羞
细哥仔们常常“打蛇哥”(小便)比尿高,细妹子们看见了,都掩面而逃,也有“烈历”的细妹括着小脸唱起那支歌谣,“羞羞羞,没面见阿舅,阿舅翻也转(转身),打汝一巴掌。”
(29)乳点眼
客家人有不少土方很有趣,比如被谷子或沙尘弄伤了眼,就翻着眼皮,请“带细子”(哺乳期)的妇人家挤点乳汁润一下,很快就好了。
(30)赴墟
听说猪价好,扛条猪子上墟卖。
(31)客家围龙屋
被誉为中国五大古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粤东客家地区的人文地标。也因为养育了无数的客家儿女,承载着无比深厚的乡梓情意,而成为无数客家人心中永远温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