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风俗

乡土风俗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味蕾上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7-05-03

做为一名旅游爱好者,乌鲁木齐周边的山山水水被我跑了个遍。新疆也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只要有水的地方,草木必盛,哪怕一泉一河,都会滋生出一片绿洲来。菊花台、白杨河、天池、苜蓿台等地千百年来嫣然多姿,引人入胜——而美景让人在行走其间时不甘只做个过客,总想扎营留宿看看星空,听听虫鸣。

    日落西山,安营扎帐。美食此刻化作夜之交响的序曲,烤羊肉串往往做了这交响的主调。晚餐时分,我们迫不及待将羊肉切成片或菱形薄块,用鸡蛋、洋葱、调料腌制拌好,精致串制。大家分工协作,烤羊肉、老虎菜、凉面、油香、椒麻鸡、大盘鸡,奶茶一个都不能少!热菜冷盘裹挟着野趣,令人欣喜不已。一通饕餮欢歌过后,亘古的天山山脉也在夜神的摇篮中打起了盹。

    第二天一早,初醒的睡鸟也将人唤醒,天山苏醒过来,展开了宽阔的胸膛。我们从帐篷中伸展手臂,探出脑袋。不知何时,早起的朋友已经开始做汤饭了:将切好的羊肉、胡萝卜、西红柿、土豆丁放入锅中炒制,在香气四溢时突然加水;水开了,面在他们手中变成扁条,在拇指和食指的配合下,面片如雪片般滑落入锅,精准无误。面揪完了,一把香菜四散于锅中,盐、胡椒、醋、蒜末一股脑加入,香味于是扩散开来。开饭喽!接着,饥肠辘辘的人们起床了,快速出帐,几乎同时端起了碗……在这样一种混搭着焦急与幸福的氛围中,有关新疆美食的记忆又带着诱惑的味道浮上了我的味蕾。

    记得十年前,我的一位维吾尔族朋友吾普尔参加厨师技术考试,有一道菜叫做葡萄鱼。吾普尔没有做过,但他大胆地将鱼整条改刀,炸至金黄,红烧装盘,最后撒了一把鲜葡萄在鱼身上。评委不解,令他再做一次。吾普尔在众目睽睽下再次炮制着这道“葡萄鱼”:鱼肉去去骨,剞十字花刀,拍粉,定型入油锅炸至卷曲金黄,浇上糖醋汁,摆上刻好的葡萄叶,不但酸甜味浓,且造型美观。吾普尔就这样通过了考试。后来这道菜成了他的招牌,他总是在鱼端上桌前,往盘里撒上一把鲜葡萄或葡萄干。初次尝到这道菜的人都啧啧称奇,但在我看来,这是家乡给他的灵感。

    几年前,我坐火车去内地,同行的同事阿依古丽带了一纸箱的馕。火车启动了,心也启动了,古丽开始在卧铺床位上晾她的馕。馕香四溢,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竟生出乡愁:家乡从未远离,不是么?就这样,“新疆情结”超越了一切。外出学习整整一周,阿依古丽开始有些郁闷,我也有种说不出的郁闷,突然记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一个人对家乡的记忆,就在他的胃里。”我们开始四处寻找“家乡的味道”,终于在一条巷子里闻到了久违的孜然香味:“老板,20串烤肉,2份拌面,再一个加面!”

    热饭上桌时,老板又送来了10串烤羊肝:“羊肝嘛,‘奖金’!一看就知道你是新疆儿子娃娃,多多的吃!”走不出的家乡,捻不断的乡情。维吾尔族老板说他已经出来打拼快十年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说不出为什么,那顿饭吃得特别香,但心里却涌动着难以言传的酸楚。

    余秋雨先生的话复又回荡在耳边。身为新疆人,无论走得有多远、站得有多高,却始终难以割舍酸奶、烤馕、手抓肉、薄皮包子、拉条子、玛仁糖等等美食结成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