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发布时间:2014-06-10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三中 骆淑霞

 

     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一般分为中国历史教学、世界历史教学和乡土历史教学,但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少、考试压力大等现实问题的制约,一线教师往往很少向学生讲授乡土历史,但面对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聆听了几次历史大家关于齐文化的讲座后,作为历史教师感觉非常可惜和心疼,因此我尝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乡土资源的使用。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课在目前的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家长认为历史是副科,不予重视,除了部分学生自身对历史有兴趣外,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因此对课堂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的历史教师虽然积极的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尝试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生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庙宇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渗透齐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例如学习先秦历史时,学生对于远古居民生活的环境,感觉非常陌生和遥远,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给学生讲解家乡的桐林田旺遗址,并让学生去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探索的兴趣,为初一历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再比如学习百家争鸣的历史,我和学生就很好的利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文化资源优势,讲解孔子、荀子等人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百家争鸣的由来,通过孔子闻韶处、稷下学宫遗址等历史资料的再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继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利用乡土人文熏陶学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齐国建国先后825年,是中国古代建立时间最长的政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像是齐国始祖姜尚的衣冠冢,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和实施,特别是家乡每年举行的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中隆重的祭祖仪式,让孩子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家乡的厚重历史,而且通过观看祭祖仪式让学生对古代的礼仪、习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还从姜太公的后裔资料中知道了自己的姓氏由来,增进了对历史的感情。另外,作为齐国古都的临淄还有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中国古车博物馆等丰富的资源,随处可见到的文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我们还做“走进临淄、走近临淄”系列活动,和学生一起拜访齐国名人姜尚、管仲、晏婴,回顾他们的丰功伟绩、思想精髓;和学生一起参观历史遗址桓公台、晏婴冢、排水道口等,回望故都的辉煌和先人的伟大,特别是利用电视台的齐风节目,做了“当年齐国实力强于鲁国、但当今齐文化的影响弱于鲁文化,原因何在”?“如何保护好殉马坑的马骨,防止风化?”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乡土历史,帮助学生领悟课堂

乡土史料的运用,对于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的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例如,在学习先秦文化中,课本上讲到了编钟是古代音乐的代表,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很难想象编钟的精美,商周青铜工艺的精湛,我便和学生一起去齐国博物馆实地参观了编钟,欣赏了编钟的演奏,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乡土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乡土历史和课本历史结合之外,注重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兴趣学习小组,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齐文化知识,利用学校的齐文化长廊、展室等,让学生排练历史剧、开展新稷下讲坛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齐文化的观点和见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在假期,我组织学生参观古迹遗址,拜访先贤名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心得,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

 

厚重的乡土历史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份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学历史、教历史的人去思考和努力。

来源: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