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作为“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其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更是与农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及与自然界的抗争中,形成了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技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农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 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原始农业的生产极其简单,不过是放火烧荒,然后将种子撒到地里,任其生长,直待收获,即所谓“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砍伐用的石斧、石锛(bēn),收割用的石刀以及掘土用的耒(lěi)、耜(sì)等。耒,最初仅是一根尖头木棒,后演化为双尖(图1)。耜,由耒发展而来,即将木棒的尖头改成扁平,以提高挖掘效率,耒、耜相传为神农氏所制。以后,又出现了石耜和骨耜,更为坚固、耐用。原始农业的作物种植大体已有分区,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shǔ)、粟(sù)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农业生产开始少量使用青铜农具。这标志着我国农具已发展到用金属制造的新阶段。青铜农具较之木石农具更为锋利、坚硬,提高了劳动效率。随着工具的进步,出现了除草、除虫及灌溉等技术。中国的农业生产开始脱离原始状态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图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铁农具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尤其是铁犁的使用,使破土作业得以连续进行,较之耒、耜大大提高了功效,伴随铁犁的出现,牛被用做拖犁的动力而得到应用(图3)。牛耕的使用,解放了人力,这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坚韧、锋利,使深耕成为可能,加之施肥和复种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开始形成。它表明人们已进入主动地维持土地和生产能力进行农业生产,摆脱了靠自然恢复地力的被动状态。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黄河流域的农业首先得到开发。由于气候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人们创造了耕、耙、耱(mò)等抗旱保墒(shāng)耕作技术。其中的耙和耱都是用于破碎土块、平整田面的。耕而后耙,耙而后耱,目的是使土壤进一步细碎平整,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这一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土壤的保墒问题,由此奠定了我国北方旱作技术的基础。这一时期,播种器具有了质的飞跃,即发明了耧(lóu)车(图4),它的优点是,将开沟、下种合而为一,简化了工序;播种均匀;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同时手摇翻车也开始使用,大大提高了灌溉能力。
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江南农业得到发展。江南雨量充沛,灌溉方便,适宜种稻,于是一套适宜水田耕作的农具——曲辕犁、水田耙和耖(chào)(图5)相继被创造出来,并以此形成了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耕作技术。
曲辕犁的优点是轻巧灵便,能调节深浅,极适宜水田耕作。水田耙形同北方旱地耙,用于碎土。而耖则用于疏通田泥,打混泥浆。水田耕而后耙,耙而后耖,使田面平整,田泥细碎,利于秧苗生长,适应于稻田灌溉。翻车此时得到普及,并由手摇发展为脚踏(图6)。至元代又有了以牛和水为动力的翻车。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耕作更趋精细化,体现为深耕、精耕的提倡。解决深耕有套耕法。套耕法又有“先用人耕,再用牛耕”的锄犁结合形式和“前用双牛大犁,后加一牛独犁”的大小犁结合形式。精耕则要求犁沟正直,处处耕到,不留死角。这一时期其他精细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如看苗施肥,小麦移栽等也得到应用,至此我国精耕细作技术大体定型。
炎帝教人播种五谷
炎帝是非常慈爱的太阳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生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就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活的资料。同时,他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称他做“神农”。传说他有牛的头、人的身子,这大约因为他在农业上也像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地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炎帝被尊称为“神农”,因此,他又是“农业之神”。据说,当他要教人们播种五谷的时候,天空中便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就把这些谷种收集来播种在开垦过的田地上,以后才有了供人们食用的五谷。这个传说,意味着神农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谷物用人工种植起来了。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