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直至清初新浦仍然是一片海水。“浪打朐山头,船拢黑风口”,这句民谚正是当时海陆形势的写照。黑风口就是现在的锦屏镇的范庄村,与云台山南城中间隔二十里海峡相望,时称“对口溜”。是当时海州与云台山最便捷的海上通道,渡口名曰“恬风渡”。由于风高浪急,清康熙年间曾在渡口立一石碑,警示来往船只与人民:“舟中人众休争渡,海上风高且暂停。”康熙四十九年(1710),淮安知府姚陶为赈饥云台山民,曾从黑风口渡海,且看他在《云台山记》中的描绘:“庚寅夏,余以赈饥至海州。念海屿民困尤甚,携帑金自海州恬风渡渡海。甫登舟,暴风作,舟人不敢渡。余曰:‘饥民枵腹待赈,奈何不行?’遂扬帆,至中流,篷索尽断,大桅忽折,声震若雷,一舟皆惊,无复人色。山上观者飞舟来救。余笑曰:‘刺史固无恙也。’易小舟,到山下,入凤凰镇,即南城也。”这片近州海域,时称“小海”。包括今日新浦、孔望山到南城这片区域。
但仅仅一年的时间,恬风渡因“海涨沙淤,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直抵山下矣。”(《云台新志》)其实变化也并没有这么快,由海成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康熙五十四年(1715),板浦口下渐近淤塞,海潮不通,黑风口至孔望山一线,脱离海境,“潮涨无路、潮落方通”,成为滩涂。盐业运输受到影响。因此,向北新开卞家浦,以利盐斤运输。时隔不久,“嘉庆三年(1798)。淮北盐商以卞家浦海戽淤垫,捐挑戽河。”嘉庆三年盐商捐资戽河的河就是由海州东流入海的新浦河,它的入海口就是“新浦口”。新浦至此出海问世。但这个新浦不是今日之新浦,其地址在今玉带河下游纱厂工农桥附近。清嘉庆九年海州知州唐仲冕在《甲子河记》中具体地记叙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巨变:“此州十年来,潮渐北徙。故恬风渡最险恶,已成平陆,朐山以东,郁洲以西,得沙田数千顷。”清代大学士、道光时的海运总督阮元来东海营阅兵,从海州已可“平畴策马上云台”了。这一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是1794—1804仅仅十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我们今天市政中心新浦也是在这一时间,脱离海境。由浅海渐变成陆地,也仅仅只有200年的历史。这就是市区在兴建高楼大厦时,从地表以下18米左右都是海淤的原因。
在短短的时间内由海变陆,其中变迁的因素是什么呢?“沙淤成陆,渐成桑田”是主导因素。那么,沙从何来?怎样淤积的呢?这得从黄河说起。
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从河南阳武破堤,改道南徙夺淮由云梯关入海,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又一次决口,改由渤海湾从山东利津入海为止,在这长达七百余年的时间里,由于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垫淤,大量泥沙营造三角洲突入海中,使岸线向海中推进了50—70公里,导致新浦成为新淤滩地,云台山迅速脱离海境。黄河含沙量举世闻名,明代有“以斗计之沙居其六”、“一入伏秋则居其八”的记载。清代更甚,“黄河斗水,沙居其七”。而且直接向附近的河道排泄泥沙,使海洲湾变成曲度更大的凹岸,以更快的速度向海推进。
新浦成陆除了黄河夺淮、泥沙淤积这一主导性的因素以外,本地的河流入海,水系泛滥,也为海峡的淤浅营造出力。云台山南部的沭河、涟河、盐河等都流入黑风口。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入海口。浦,就是水边入海的河口,是河流分散入海之处的地貌现象。平原河流到了尾部散开四处漫流,就像小孩扎了一头小辫子,下游成为辫状水系。由于云台山阻挡了这些河口三角洲的正常发育,这些三角洲因源源不断的泥沙供给,在各自入海口营造滩地,扩大地盘,各个三角洲日伸月长,连成一片,使河口又变成新的滩地。大浦、新浦、卞家浦、小海,东辛乃至东陬山、西陬山这片三角洲上河道漫流,泥沙横溢,使南云台最早与陆地相连,由海变陆。
今日新浦成陆大约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十九世纪中叶才成为一个小渔村,有五六户落户居民。现今解放桥以西至海州北门,是一片晒盐滩,称为临洪滩。今日区政府以东,直至云台山下还是一片芦苇滩。但其中河流贯穿,航运极为发达。东有龙尾河,西有运盐河,前河从今市化路东行和龙尾河相接,后河从临洪口入海。这样一个河海交接、交通便利的新淤滩地,遂名“新浦”,清光绪十八年以前已经得到了开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浦已成为“商业日兴”的集镇,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新浦已成为连云港市的中心区。
据《汉书》记载:“始元三年(前84)冬十月,凤凰集于东海,遣使者祠其处。”南云台山南缘有座小山,因两峰对峙如凤展翅,故名凤凰山。山腰上有一石头城,即古凤凰城,该城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五年(429),由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所建。原是一所军事营寨。东西方向因山为险,东门匾额为“拱卫蓬瀛”,北门匾额为“秀邑云台”,南门匾额为“古凤凰城”,现今犹存。唐贞观十三年(639),唐丞相魏征巡访至此,亲笔为南门题词“宁海门”三字,刻于南门楼石墙上,现藏连云港市博物馆。南宋端平二年(1235)至景定二年(1261),海州州治曾迁此,称为“东海州”。明时东海县废,仍是州内重镇,海港要地。清代设两个都司署于云台山南北两端,北端在墟沟,称“北城”;南端即古凤凰城,称“南城”,即在今南城镇。
南城是一座古老的石头城,石墙、石路、石屋、石床、石桌、石碾、石磨、石庙……是古代石建筑的一个典范。南城古街,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六朝一条街,由青石铺砌而成,有1.5公里余。中间约一市尺为竖条石块直铺,两侧被称为龙脊,实为为独轮车铺的行道。直到今日车轮的痕迹清晰可辨。街的两边有古典式的房屋,门面、店铺、当铺、酒肆、旅店、春院……稍加留意还可看到旧时大富人家设置于门旁的上马台。那干裂的墙缝、屋脊上摇曳的萋萋蒿草、那歪扭的石板路,都流泻出南朝时不绝如缕的遗风。在南城还遗留下150多眼古井,最有名的当推“匡衡井”,据说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就出自南城。
历史上的南城是苏北地区有名的佛、道教胜地,在南城台园不到7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有27座古庙宇分布,保存完好的和倾圯的有祭凤祠、玉皇宫、魁星阁,北城河南岸的普照寺等等,皆规模宏大。其中南城东凤凰山绝顶上的玉皇宫始建于隋开皇五年(585),是海属地区最为古老的道教宫观。南城城隍庙正殿供城隍神像,旁有判官周二老爷,东西厢房为大奶奶和二奶奶的卧室。每年清明节为城隍老爷巡城日,南城便举行盛大的庙会,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