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名胜与名人

发布时间:2014-09-15

连云港是一个拥抱大海、背依群山的山海之城。境内有大小山体107座、375个山头。有江苏省最精彩的168公里的“黄金海岸”、25311平方公里的海域和9个海中“仙岛”。连云港的山海因名家的登临而名闻遐迩,因文人的吟咏而熠然光彩。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曾站立在朐山之巅,以观沧海。他们在山海之间,留下游踪,抒发情怀。

孔子站立朐山之巅,浩淼无边的洪波激荡出他内心的另一个世界:“道不行将乘桴浮于海。”这是对自己飘泊仕途的感叹。他把自己失意和不满的心安顿到海里去,让海水激荡的涟漪抚平自己的不平和失意,之后苦苦地追求自己的另一个梦——周游列国,挂印封侯,身后给我们留下了“孔望山”这一厚重的名称。

秦始皇曾在朐山立石东门,耸立起大秦帝国海外开放的形象。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始皇帝,以他特有的政治家的敏感,把眼光投向了海外。海洋在他的眼里就是蓝色的国土,征服海洋,开疆拓土,于是“秦东门”成为古海州的历史象征。

徐福的船队,横海扬帆,东渡扶桑,那是二千年前的创世壮举。他带去了秦朝的先进文化,农耕技术,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外开拓者,在茫茫碧波上架起了中日间的友谊之桥、文化之桥。

梁文学家典校秘书刘孝标,天监元年(502)经朐山过海至郁州,登郁州山望海。写出了望海诗篇,矗立起海朐诗碑。大海的广阔,洗去了齐梁浮縻的诗风;高山的雄卓,为海州竖起了第一块山海诗碑。

李白三游郁州,云台山中至今尚有三处遗迹,皆为山色幽胜之地。第一处是太白石,据《云台补遗》记载:“在新县南山三里,大雾崖下,小乌龙潭东,相传李太白游山,饮酒于此。”第二处为李白涧,据崔应阶《云台山志》记载:“俗传李白游海上,曾饮于此。”《云台补遗》补充说李白涧“在新县南山四里,一名后沟,危崖壁立,怪石森严,最为幽僻之境。”第三处为酒店殇月,《云台补遗》说它“在新县南山六里龙尾上巨石中开,矗立如屋,能容十余人,店外崖立如巷,可穿而入。东望海天一色,金波耀景,壁彩扬辉,足供夜游之赏。相传李青莲觞月于此,余诗刊崖侧。”

宦海沉浮不定的苏东坡,失意而又气馁,由大海的翻腾,想到自己的被黜,被贬,被捕。伤感之余,却想遁世逃避,把自己的希望抛向大海,把自己的理想推向海中的苍梧山:“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苏东坡的诗为大海壮色,苏东坡的诗为苍梧山添彩。

北宋的石曼卿任海州通判,公余到石棚山读书。“戏将桃核裹黄泥,抛掷山间如风雨。”一个官场失意的文人把自己的满腹才情化为满山的桃红柳绿。多少年后,“坐令空山出锦锈”,石棚山满山花发,灿若锦绣。石曼卿不仅给我们留下一座文采锦绣的山,而且泽被千年,石棚山因石曼卿而成为一个著名的游览区。

唐开元年间元暧出任郁州岛上的东海县的县令。在“巨石横压峰巅,云生石罅”的隋代郁林观旧址旁,凿石壁,劈飞泉,建构了连云港历史上第一座山水园林——“飞泉”。飞瀑悬空,激流喷薄。手植桃花数千株,成就了“东海第一胜境”的奇观:“雾月与碧海同深,霞朝将赤城争峻。”“悬流喷水,藏宿雨而时来;卧石埋云,触摇风而不散。历时花木,红紫无名。”唐宋之际,墨客骚人踏履其间,吟咏题刻,石壁上不仅留下了著名的唐代崔逸的辉映石壁的隶书长篇游记,也遗存下宋代著名的集诗、书、刻之长的三绝诗刻。

连云港市远不止一座花果山,107座山体绵亘数百里,神幽叠翠。不能说每一个山头都是一个景点,但每一座著名的山体都有一个厚重的文化积淀,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层峦叠嶂,洞壑幽深,山泉湍急,林木蓊郁,是处成景,都是今天开展“山之旅”的绝佳景致。羽山殛鲧,折射着部落的迁徒,竖起了鲧是英雄的丰碑;舜葬苍梧,澄清了一段历史迷雾,增添了苍梧山人文的光彩。华盖山下,藤花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岛国;大伊山上,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名相——伊尹。子贡山上晒书台,端木赐曾在万松山前停车读书,庙堂之器遂使万松山成为赣榆一景;石棚山下读书处,石曼卿曾于此啸傲朗吟,致成“花满青山树满蹊”。 田横岗上筑营垒,五百义士蹈海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白虎山下好汉茔,梁山好汉血战海滨,虽以失败告终,却赢得了千古美名。吕母崮上,竖起了西汉第一个女姓农民起义领袖的大旗;谢禄山下,遗存着谢禄义军砌筑的壁垒。

来到连云港登山,可体验花果山之神韵,探访宿城桃源之清幽,畅览东磊石海之崎崛,踏游渔湾瀑布之险奇,沉思朐山历史之远古,悟解羽山殛鲧之奇冤,凭吊抗日陵园之庄严……

一个个名人的背影消逝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但他们留下的诗篇,他们的石刻题勒,今天仍众口传诵,辉映石壁;他们求索跋涉的足迹,他们蹑山乘槎的豪情,他们临风放啸的风采,永远印在了海隅的天空,永远嵌在了港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给我们留下一片锦绣河山,留下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