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建港故事

发布时间:2014-09-16

在连云港有一座孔望山,孔望山上有一组东汉时期的摩崖石刻,石刻上几个高鼻梁深眼窝的西域人或纵马驰骋,或弹琴吟唱。对于古人来说,这里是遥远的边地,又怎么会有如此鲜明的西方形象呢?于是人们猜测,这些西域人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的,而那时这里还叫做海州。这些恐怕是连云港作为港口最久远的记录了。然而在清初作家李汝珍所写的《镜花缘》一书中,描写的海州湾却连一个“港”字也找不到,可以想见作家的想象再浪漫也无法超越他所生存的历史时代。古代的海州只是一处有口无港的海湾,船只停靠的地方被称作“收口”。

  建港的设想始于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便独具慧眼地选中海州湾作为建港基地,而改变连云港命运的是发生在1916年的一场争论。这一年,陇海铁路通至徐州以东,对于延伸方向,决策层产生了严重分歧。争论发生在海州人沈云沛和南通人张骞这两位实业家之间。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东方大港梦,更明白,为了建港就要有铁路,所以两人都极力主把这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的东端出海港建在自己的家乡,最终沈云沛的主张占了上风。于是海州附近的一个叫老窑的地方开始在地图上显露头角。那时的老窑还是一个破旧的渔村,而且老窑名字毕竟太土气,当时的一些报刊上称之为“陇海铁路终端海港”,这大概是中国地图上字数最多的地名了,它也折射出某种尴尬:这个东方大港还只是“图上谈兵”的设想。

中国地图上这个字数最多的地名保持了十七年,到1933年开始建港时,当时的铁路局长嫌它冗长累赘。因为这里地处连岛和云台山之间,于是他把港口取名为连云港。至此,一个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海港诞生了。尽管建港初期它还只是一个有两座码头,可停靠3000吨货轮,年吞吐量50万吨的小港口,可这样一座集“舟楫水运便捷、山水之秀、鱼盐之利”等优势于一身的海港,谁会置疑它的广阔前景呢?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