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6
我们平时在看古代小说、影视作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字词:漕河、漕运、盐帮、盐商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古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盐业,其实从汉武帝时期,国家政府就实行“盐铁专卖”的政策,一方面国家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外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做法,对盐业进行垄断可以赚取高额的利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在江苏的古代经济发展中,不能不提到盐业的发展,这也就不能不说到运输食盐的河道,这就是古盐道,专门运输食盐、柴火的河道称之为盐河,由于具有官方色彩,历史上也叫官河,上自今天淮安市杨庄运河闸,下至板浦,全长144.8公里,清代称为盐场河。又一种说法是指自今天灌南县新安镇南(旧海洲南界)即灌南县原新安乡袁圩附近,向北直接到达板浦,习惯上称之为场河或官河。从袁圩向南经过灌南县新集乡至涟水县五港镇的附近一段,习惯上称之为平安河或平望河。再向南至杨庄运河闸口的一段称之为中河或下中河,流进灌南境内的有平安河和盐河两段,不过如今人们把从杨庄到板浦都称之为盐河,总之这是两淮至海州运输食盐的主要通道。
盐河,是沟通淮安市和连云港市的重要河道,也是淮北盐南运的航道。被盐河流域的人民誉为自己的母亲河、生命河。盐河,比境内任何一条河流都神奇,民间传说:再怎么干旱季节,其他河流都干涸了,唯有盐河不干涸。。《民国淮阴征访稿•河川》载:“盐河的河槽底比黄、运、淮河的底都深。盐河自诞生以来,从未干涸过。”民国七年,数月无雨,中运河及很多河渠都干涸见底,惟盐河有水,几十里开外的农民都跑到盐河里挑、抬、提水。解放后的20世纪60年代,盐河流域几次大旱,秧苗无法栽插,籽种不能入土,盐河两岸人民架起水车翻水进行灌溉播种,或是车拉人抬进行浇苗,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盐河两岸人畜饮水和秧苗栽插。真可谓悠悠盐河水,不尽海西情。
盐河的历史貌似简单,传统的说法和灌河不同,她完全是一条人工河,开凿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唐会要》载:“垂拱四年(688年)开泗州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于淮。”《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元符初(公元1098~1100年)淮南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即为盐河的前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加开浚,用以转运淮北盐内销,因名盐河或运盐河。其实,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涟水以北、新浦以南这一段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游水。
游水,在历史上曾是联结淮河以北近海地区、与海岸线大体平行的一条重要河道。《汉书•地理志》、东汉桑钦的《水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注:“游水北入海”。《水经•淮水》注对淮水尾闾最东面一条支流——游水作了记述:游水南由涟水县入淮水,其向北则历朐县与沭水汇合,又曲折向北、向东北流至赣榆县入海。《水经•淮水》注:“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迳朐山西……游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注:淮浦,涟水县古称)。《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四册画出的游水上游与今连云港到淮阴的盐河一致。 伴随东晋南北朝的战乱和秦汉政区的变乱,隋唐以前沭河下游河道和政区的旧迹渐渐湮没,再加上汉唐间的邗沟改道,使得游水这一名称在隋唐以后逐步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也在盐河的历史与文化中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唐代以后的众多正统国史中,已经找不到游水这个古代河流的名称,游水,似乎成为传说中的古河流了。
涟水至新浦间的盐河并非人工河,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在这一段并非新开凿河流,而是在古游水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和局部重新开挖。明代在海州西南四十里旧银水坝旧址重新修建新坝,西挡沂水、沭水,东阻海潮,组织人力疏通涟水与盐河,盐河就成为了莞渎铺镇盐场、天赐盐场、淮北盐场等三盐场的盐课运输与淮阴河工地柴运的主要通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官河。后来在盐河上还修建了五滚水石坝和六曹堰蓄水漕运,盐河的繁忙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期,每天在盐河上盐柴两运的商船络绎不绝,官舫林立,不下600余艘,明《海洲志》记载:盐河上“官舫估舶,帆船相望”,清代乾隆时期有一河督曾经写诗一首,称赞盐河的繁荣景象:
长风吹急浪,短艇一帆悬。
已逐云浮水,还随雁落川。
人喧灯接岸,犬吠夜行船。
健马愁泥猾,兼程此独先。
——管干贞《盐河风帆》
在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康熙年间,黄河水经常泛滥,夺淮入海,与泛滥的淮河水相通的盐河也没有能够幸免,在盐河的南边段中河中,在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即1696年,黄河水在今天的涟水县时家口码头(即今天涟水的时码)决口,北下中河,水势迅猛,两岸堤防都溃决横流,当时的五港、长乐、渔场三镇都被淹没。灌南境内的一些河流如莞渎河、小潮水河也受其影响,泛滥成灾。后来有些河道被黄河水带来的泥沙淤泥成平地。有的地方河道长期得不到修理被废弃了。我县境内的盐河西通南、北六塘河,东连武障河、龙沟河等河流,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本可以及时泄洪保证畅通,然而黄河水的泛滥,有些河道被堵塞失去了泄洪的功能,每年洪水季节来临后,盐河两岸的农田植物常被淹没,有的作物三麦、高粱不等收割,遍沉入了一片汪洋,村民便到处找高地逗留,各个村庄都成了一个个孤岛,村民往来只有用门板或小渔船。盐河两岸人民生活困顿,苦不堪言,盐河的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荒、灾害。
古代盐河与龙沟河交界处
面对这样的情景,清政府曾经治理过,乾隆年间海州知府曾经上书朝廷,申请治理盐河,1746年至1748年间,在盐河东岸各河口(如武障、东沟、义泽、六里、东门、新安镇渡口等)开一引河,都修筑草坝和滚水石坝,便于洪水季节泄洪、枯水季节蓄水,既解决了漕运问题,又解决了农田被淹问题。清朝乾隆后期,由于朝廷撤销六塘同知,没有人专门治理六塘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的抬高,水坝渐渐失去了作用,洪水仍然给灌南人民带来灾害。嘉庆年间,即在1804年,清政府曾经下拨巨资,又一次治理盐河的淤塞问题,然而这次修理盐河并没有多大工程,仅仅在盐河东岸的几个河口修筑草堰,以利于冬春蓄水漕运,废弃了滚水石坝的功能,盐商为了保证漕运畅通,只得年年投巨资在盐河口岸武障、东沟、义泽、六里、东门、新安镇渡口打草堰蓄水,南北漕运商船汇聚在今灌南县城新安镇草堰两侧,绵延数十里地。盐河两边码头搬运工人人山人海,搬盐搬柴过草堰,这边上船,那边下船,比较热闹。朝廷只顾盐税盐捐,盐商只顾漕运畅通要盐要钱,他们都不顾老百姓死活,老百姓为了活命,年年在盐河两岸当地村民为保农田不给开堰泄洪,盐商为了漕运就要泄洪,经常发生了打群架事件,农民与盐商的纷争一直不息,这种情形一直到民国年间。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