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4
彦涵,原名刘宝森,1916年7月29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海州)城北8里富安村一户刘姓贫民家中。1938年于抗战中离开就读的杭州艺专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于革命队伍中从事版画的学习、创作和宣传工作。并参加敌后抗战、土地改革等革命活动。1949年7月2日,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后参加杭州国立艺专的接收工作并任教。1950年调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主任。并在建国初期和抗美援朝中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在“反右”和十年动乱中受不公正对待;拨乱反正后,于1979年再度当选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和书记处书记,还兼任中央美院连环画系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画家美文欣赏
想起了家乡的山和水
彦涵
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上的连云港市东海县,地名富安。“富”倒是不错,小小的一个村落,聚居了十几家财主;“安”却是未必。当时我家境贫寒,为了求学和谋生,没有一天不是在动荡中生活的。尽管如此,摒弃那些不幸的遭遇,故乡留给我的仍是数不尽的快乐与美好的记忆。
故乡的村边,是激流湍湍的蔷薇河,河上航行着进出海口的大船。每天涨潮,潮头浪高丈许,汹涌澎湃。这时,满河的号子声连成一片,渔民们逆流操作,随波起伏,非常壮观。
离富安村不远的古海州城南面,高大的锦屏山迎面而立,它如同画面般横列在地平线上。山上将军崖岩画,是旧石器时代的遗存,为我国最早反映原始社会东夷部落生活的写照。山脚不远处,平地突起一座不大的白虎山,上面尽是堆砌着又圆又大的石头,号称“石馒头”,它是吸引我常去攀登和写生作画的地方。山上有张叔夜登山观海的题名碑,他在海州捉住了宋江等起义英雄,常常自诩为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白虎山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相当热闹。我总是不放过赶会的机会,并且还要在会上买一杆“花刀”或“花枪”的木制玩具带回家来。
白虎山东几里路远处的孔望山,过去默默无闻。我在海州读初中时,为了探求一下宋江的被擒地点和被擒过程,曾到过那里两次。虽然没有找到答案,却有缘见到了孔望山的古代摩崖造像。当时人们还不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听说已被专家确认为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佛教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早二百年。
“东海第一胜境”云台山,气势巍峨,云烟缭绕,是明代作家吴承恩《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家乡。那水帘洞、花果山,着实令人喜欢到那里去游玩,好领略一下机智勇敢的大圣精神。我少年时多次攀登,颇有意趣。
现在的连云港已成了对外开放的港口,西倚九州,东临四海,赫赫有名。但在我小时候,它还是个仅有少数村落、人迹罕至的地方,那烟波浩渺的大海,点点的归帆,附近岛上的成群海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背井离乡,转瞬将近半个世纪。故乡那忧郁、荒凉的面貌,经过时代的洗礼,早已消失殆尽。我们一代人的头发斑白了,而故乡却焕发了青春,她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容光照人。
作为一个画家,我现在仍然特别喜爱画波涛滚滚的大海,风吹浪打的礁石、白帆、海鸥……这一切的诗情、画情、乡情,以及最初的精神赐予和启迪,都是来自那腾飞的故乡,我的母亲——连云港。
【作者简介】
彦涵,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东海县人,生于一九一六年。一九四九年前,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师,一九四九年到现在历任国立杭州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内教授。在国际、国内举办很多次个人作品展览,并为国际、国内许多艺术(博物)馆收藏。已出版作品集有《彦涵版画》、《彦涵彩墨画集》、《彦涵中国画集》等。彦涵的散文写得情真意切,优美流畅。
版画大家尊彦涵
彦涵家境贫寒,到了读书的年龄,靠家里借债和亲友的帮助,上了新浦普爱小学。这时,他开始临摹年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里的插图。1932年,彦涵小学毕业,进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初中部读书。1935年,在亲友的资助下,考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预科,师从林风眠、潘天寿等知名教授,学业大有长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彦涵的生活道路。当学校沿浙赣铁路西迁到达长江流域以后,他与同学们自发地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写标语画漫画,到处发表抗日演说,热情十分高涨。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一些革命书籍,还听到了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的报告,便毅然离开艺专,奔赴延安。1938年7月,他终于到达延安,进人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第二期学习。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人民革命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38年11月,彦涵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随军开往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木刻艺术工作,历时四年之久。他和八路军战士一起在火线上冲锋,一起转移。除了为《新华日报》(华北版)亥刂制版头和插图外,还创作出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民武装斗争画卷。其中独幅木刻《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将军》曾荣获1941年边区文艺一等奖。1943—1945年,彦涵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敌后军民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如同山泉般奔涌到他的刻刀下,倾泻在木板上。这时期他的作品有《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狼牙山五壮士》等。[946—1948年,彦涵任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又经受了解放战争的洗礼,并三次参加土改工作,创作了《向封建堡垒进军》《这都是农民的血汗》《诉苦》《审问》《选举》《医疗所》等作品。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彦涵随部队进人北平,参加了军管会的工作,曾复制了一批解放区的新年画,传播到城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第—次全国文代会上,他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不久,彦涵回到母校——杭州国立艺专任教,兼任该校预科主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连环画《翻身前后》、木刻《轻伤不下火线》、《舍身炸碉堡》等作品。1951年,彦涵调回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赴朝鲜战场访问。同年,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全国美协理事,并任版画组副组长。1954年,他调到全国美协创作室工作。这期间,创作了《攻克天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治淮民工》《牧羊》《土地》《刘胡兰》《炼铁厂》等木刻作品,并为《新儿女英雄传》《志愿军英雄传》和刘白羽的《春》等作品插图。他还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了《百万雄师渡长江》的浮雕构图。
1951年的整风反右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彦涵都受到过政治迫害。但他仍然坚信党,坚信革命,并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从事创作。先后共刻了近百幅火柴盒大小的反映革命战争内容的木刻作品。以后又创作了《打草鞋》《挖野菜》《战地小学》《战斗在祖国的山岗上》《儿童团》《捣碎封建牢门》《老羊倌》《东渡黄河》等作品,并为文学作品作插图,先后共有200余幅。在“四人帮”疯狂镇压革命群众的日子里,他感到光明即在前头,刻了一幅悼念周恩来同志的作品——《丙辰清明》。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创作了《春潮》《钢铁的臂膀》《群岛泛舟》《炼油厂之夜》《耀眼的早晨》等。
据统计,彦涵共创作了800多幅木刻,画了⒛0多幅中国画。他在国内外举办过数十次展览,许多作品为苏联、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著名博物馆所收藏。他的主要出版物有《彦涵木刻选集》《彦涵版画》《彦涵画辑》和《彦涵插图选集》等。
1990年,在连云港市博物馆院内新建了一座“彦涵美术馆”。此馆已成为彦涵作品的收藏中心、陈列中心和研究中心,也是其他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和学画后辈作品汇报展出的理想场所。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