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4
赣榆民间文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计有锣鼓、高跷、旱船、唢呐、剪纸、泥塑、泥响等十余种。
明清和民国以来,每逢春节、元宵节或其它重大喜庆日子,各村镇都要组织文艺演出队,竞相表演各类文艺节目。50年代初,彻底翻身作了主人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城乡人民,每逢传统节日和欢庆胜利,都要比赛表演各种文艺节目。
每逢新春佳节,各乡村、街道的文艺演出队,都要走街串村,义务表演高跷、旱船等各种民间文艺节目。特别是农历正月二十三赣榆南窑庙会,各种文艺表演队都要赴会义演三天助兴。
若是谁家有红白喜事,主家都要请民间艺人在院中设摊围桌,吹拉弹唱。因为此风俗是从古代传来的,俗称“古乐”。
中华鼓王——殷庄锣鼓
殷庄锣鼓是以鼓为主、配以铙、锣、钗等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粗犷豪放,音域宽广,刚劲激昂如黄河奔腾,似雷霆万钧,故有“斯声撼世”、“中华鼓王”之誉称。
十几年来殷庄锣鼓经人民群众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极大丰富了锣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鼓花、锣花、钗花与铙花传统的表现手法上不断花样出新,曲牌也日见雄风,队伍不断壮大,由二三十人扩大为一二百人。欣赏殷庄锣鼓,使您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演变,感受到人类永不退缩的精神,使你心情激荡,豪气陡增,可达到一种拔地而起、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
二00一年十月,殷庄锣鼓以一百二十六人的庞大阵容,赴南京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艺术节表演,一展雄风,荣获一等奖;次年又参加了在无锡举行中华鼓王比赛,技压群雄,荣获“中华鼓王”称号。目前,殷庄锣鼓已形成了一个品牌文化产业,数年来代表赣榆民间文艺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表演及比赛达60余次,均获得好评。殷庄锣鼓正走出赣榆,走向全国。
高跷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的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赣榆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调节,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
赣榆高跷常叠起三层(二三层无跷)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
赣榆高跷既有单跷、又有双跷。单跷制作方便,利于操作尤为儿童所喜爱;双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多数是先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等民间小戏。
●旱船
俗称跑旱船。旱船上扎船篷,下护船围,并系有彩绸、扎花,船身长约4米。表演角色通常有三个人物造型,即:船娘子、老艄公和傻大婆(亦称老媒婆)。建国前,船娘子由漂亮男子扮演,新中国成立后多由女性扮演。跑旱船时,船娘子进入船篷内,船身用绳子拴在船娘子的裤带上,外观船娘子好象坐在船楼内,实则船身由船娘子支撑。艄公手持桨板,伴随打击音乐做出拔锚、收缆、划桨等舞蹈动作。船娘子在船楼内,在艄公的引导下不断变换行船方向和行船速度。行船往往在一阵“急风急浪”之后,船速减慢,似乎在平静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漂流。此时,船娘子随着音乐唱起优美动听的民间小调。旱船的另一角色——傻大婆,一手摇芭蕉扇,一手持长烟袋,一会尾随船后急追,一会跑到船头开路,一会又与船娘子并肩说些挑逗的话。傻大婆类似戏剧中的丑角,她的一举一动,一说一唱,都十分滑稽可笑。
有的旱船队,当旱船跑过几个圆场后,便出现热烈的水族舞蹈场面。俊男俏女身着用竹、布扎制的鱼、鳖、虾、蟹的道具,做着形象逼真的各种水族舞蹈动作,热闹非常。
旱船的制作是用轻质的木条扎成船形,再用绸缎彩纸围起来,船没有底,船面上装两只假腿脚。坐船女表演时,用绸带绑于船身,背在双肩上,由于表演者的双脚被船上的彩绸所遮盖,走动起来活象一个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划行。旱船舞所用的服饰道具有:船桨、撑篙、彩旦戏衣、老生及武生戏衣。
旱船的演出一般是单船(一人坐一船),演员有一个坐船女、一个撑船老汉,也有数人撑船的,分别称之为“头道篙”、“二道篙”。每个演员都要装扮一定角色,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船夫、丫环等。演出时按各人所扮角色,演出各种情节。旱船舞演出的主要形式有:跑场子、摆画面、亮把子。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基本动作有:起锚、开船、拨水、波浪行、卧船、翻身、跨船、下篙等。坐船女的基本动作有:跑步、碎台步、蹲步、搓步、慢步等。坐船女的表演需要有较高的艺术手段,既要和撑船人密切配合,又表演女子的各种修饰动作,而且还要操纵船身,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各种形态。头道篙、二道篙等人的动作有:旋风飞脚、翻跟头、单叉、双叉、爬虎、跑步、搓步、摇桨、撑篙、起放锚等。这些演员武把子要好,才能演得精彩。旱船舞在比较固定的场地演出时,往往还要根据扮演的戏目,象唱戏一般进行演唱。
●唢呐
唢呐在赣榆流传很广,几乎分布全县各地。唢呐乐队在我县民间称之为“呜哇班”,称唢呐艺人为呜哇匠子。已成为红白喜事等民风民俗场面的主角。现今活跃我县民间唢呐班近五十个。
据说明正德时已有唢呐,那时称之为“唆哪”,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民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
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使用。
赣榆唢呐善于模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的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蕊子、杆子和铜碗四部分组成,大小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中唢呐: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
●剪纸
剪纸是赣榆县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之一,汉唐时代,即有妇女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巾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逐步发展,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装饰艺术。
赣榆剪纸,也象国内其它地方的民间传统艺术一样在民间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榆剪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刺绣物品上面的图案样式;二是用于婚嫁、祝寿、重大民间节日庆典或祭祀场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面的剪纸装饰品图案;三是剪纸创作。
解放前,赣榆妇女多以家庭手工艺为业,其中有的以绣花为业。绣花者先用纸剪成所需图案,再将图案贴在绣物上,然后配五色线,一针一针地绣出美丽的花样来。因此,大多从事绣花的妇女都有剪花样的基本功。珍珠柏要配以髻头花才好看,髻头花的制作要先设计好绣花图案,绣花图案是用纸剪出的花样。
剪纸的应用不仅在刺绣方面,更普遍的是用于婚嫁、祝寿、重大民间节日庆典、祭祀场面的装饰。在赣榆人的婚礼上,常见到用红纸或金纸剪出来的“双喜”;在寿宴上也常见到剪出来的“寿”字;一年一度的春节,“福”、“寿”、 “双喜”等吉祥图案,大都构图朴实简单,字的周围缀以花边,形成浓郁的地方民间风情特色,如有的将双喜剪成“心”形图案,反映了新娘新郎同心永结,共谐白头的良好愿望。更富于艺术性的,常见于艺术花灯的制作,花灯上的剪纸图案,结合了剪、刻、凿手法,使剪纸艺术更富表现力。还有春节用的门笺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宵节的花灯、中秋节儿童玩的四角灯笼,以及生儿育女的相灯,其制作,都离不开剪纸工艺。在庙会、祭祀场面中,有关剪纸装饰品亦历历可见。
●泥响
“泥响”玩具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可以作为泥哨吹响儿,哨子的制作工艺也是因各地风格不同而各有千秋。赣榆县泥响多为手捏成哨形,艺人们往往在塑造战马形体时充分考虑到哨形和吹奏的方式。他们通常将马的尾部制作得相当肥厚,以便将其挖空,形成空气对流,产生哨音。当地人称:“花不响,不过晌;响不花,能回家。”在民间是十分重视这类玩具的声响功能的,并将造型与花色的标准同声响的优劣一并看作是好作品的准则。
赣榆的农家孩子喜欢将泥玩具掏空成哨形。只不过是有的哨口安装在形体顶部,有的在尾部而已。它们拥有同样清脆甜美的哨音,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制作泥哨是要在玩具塑形完毕后,利用竹签或其他利器从泥胎底部凹进处戳一个较大的孔,同时要仔细转动竹签,使得哨壁光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哨壁更平滑,在传送空气时没有阻碍,从而使得音响清晰、音调高亢。同样用这一方法在泥形后部与底部呈大约15度角的位置再戳一个小孔,这时要格外注意孔的大小、角度以及与底部孔隙的连接,还要注意观察泥模对缝处是否漏气。哨口就是这个小孔,大孔作为气流流动的空间。泥哨的吹奏原理和笛子一类的乐器相仿。
赣榆有种最典型的泥响是“大叫鸡”。“大叫鸡”是将芦苇制成的哨子插进泥公鸡的底座,而泥人像一般都把哨子安装在背部。“大叫鸡”泥哨的最大特色是哨音清脆高昂,哨音活象公鸡打鸣,所以在制作“大叫鸡”时,尤为重视哨子内壁的圆润,哨孔的圆滑,以及各个孔径之间的连接与比例。这些条件都是制作出一件音质纯正的泥哨的前提,并且与形体塑造和装饰上色的制作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系列,是泥玩具制作程序的重要环节。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