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声声吟咏——古代文人吟连云

发布时间:2014-09-05

 

连云港市的地域真是得天独厚。她居于神州漫长海疆的脐部:东临大海,得万里波涛之灵气;西望中原,汲千秋文化之精华;北国的风土,南疆的景物,于此交汇融合,又给她以豪放的性格和绮丽的神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自古以来,有多少历史名人向古海州、云台山的山海奇观顶礼膜拜,或留文于史志,或题咏而勒石。叹赏历代骚人咏赞连云港诗词,不仅可以体味到“东海名郡”的情韵,而且可以得到丰富的美的享受,从而会增添探幽访古的情趣。

古代文人吟连云

 

登海州城楼

张耒

城外沧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对城楼。

溪田雨足禾先熟,海树风高叶易秋。

疏傅里闾询故老,秦皇车马想东游。

客心不待伤千里,槛外风烟尽是愁。

——《宛丘集》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知兖州。绍圣初,知润州,因入党籍谪官。徽宗时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汝二州,复因入党籍落职。曾从苏轼游,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近体诗效白居易,乐府效张籍。风格平易自然,晚年越趋平淡。在“苏门”里,他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他是宋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宛丘集》。

【赏析】

张耒的这首七律,亦写于其晚年复因入党籍落职后的一个秋天来游海州时。诗中尾联两句,正是其官场失意、愁情难排的反映。

诗中所写“城外沧溟”,实指宋代海州东、北二面临海的景象;“城南山”,实指朐山,明天启五年知州翁承選改名青龙山,清康熙十三年知州孙明忠改名锦屏山。“疏傅里闾”,是说西汉官至太子太傅的疏广、官至太子少傅的疏受叔侄二人的故里,相传在“东海平山”。石曼卿通判海州时,还在海州倡建了“景疏楼”,苏轼也写了赞景疏楼诗。其实,二疏乃东海兰陵人,张耒这里意在赞颂海州人杰地灵,无意间已承石曼卿、苏轼之误。“秦皇车马”句,是用《太平寰宇记》所载[始皇东巡至朐山界]之事,表达对海州历史悠久的叹赏。

全诗写海州的山海风光、历史掌故,触景生情,客心难抑,令人想见其景其人。

 

 

朐阳八景

林廷玉

崖阴积雪粉妆峰,石室春风霭气浓。

马耳晴岚飞彩凤,虎峰夕照应非熊。

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楼夜月玉笼松。

苍梧晚渡人归后,蒙羽秋成乐岁丰。

——《隆庆海州志》卷十

【作者简介】

林廷玉,字粹夫,号南涧,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工科都给事中。弘治十二年(1499),因上书列论副主参程敏政场屋阅卷可疑六事,被贬海州通判。后累官至都御史。

【赏析】

林廷玉以都给事中谪判海州时作此诗。

秦汉置朐县,因南有朐山而名,故海州又称“朐阳古城”。林廷玉选出海州八景而赞之,表露他对海州地区的自然风光由衷的称赏和热爱。

 “崖阴积雪”,是从海州城上南望锦屏山阴的积雪,如同粉妆玉琢而得名。“石室春风”,是写春天看海州石棚山石室周围水气蒸腾的景象。“马耳晴岚”,是说锦屏山的最高峰马耳峰晴天吐出的山岚之气,如彩凤飞腾。“虎峰夕照”,在写海州城南白虎山于夕阳返照时,如一卧虎扑地。“旸谷朝霞”,实指日出于东磊山谷,朝霞映天,柳树上都洒了一层金黄色。清乾嘉学派的经学家王良士考证:“东磊面东为谷,四时旭日所照,奇峰怪壑,异草鲜花,必羲和所居之旸谷也。” “疏楼夜月”,谓海州景疏楼明月松间照的夜景(景疏楼今已不复存在)。“苍梧晚渡”,谓傍晚从云台山到朐山乘船待渡海峡的景象(清康熙五十一年后,云台山已与大陆相连,此景也已不复存在)。“蒙羽秋成”,是说海州西北远处的蒙山和羽山,秋天大地上呈现一片丰收景象。

林廷玉是按我国传统习惯选取海州八景,未能免俗,但却给后人为海州、云台选景开辟了道路。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