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吴承恩与《西游记》

发布时间:2014-09-09

吴承恩以花果山北麓为创作背景,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名著《西游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文采飞扬的名山和一个神猴孙悟空的光辉形像。《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书中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等,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可却是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书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神话般的人物,更是那样广泛地赢得了读者的喜欢。

走近吴承恩

QQ截图20140909134628.jpg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QQ截图20140909134712.jpg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民间故事

吴承恩上云台

传说,吴承恩为写《西游记》上云台山,还另有一个说法呢!吴承恩早想把唐僧取经的事儿,编成一本小说。书里要写一个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猴子,于是,他就从孙猴子的老家写起。可是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怎么啦?因为他光知道猴子的家住在山上,自己却没有看过山。他想看山吧,家乡淮安又没有山。孙猴子老家到底什么样子,他心里没个谱。怎么办呢?吴承恩感到很为难。

  有一天。他到一位朋友家去。朋友告诉他,淮安东北二百里的地方,有一个海州,海州东边有一个大海,大海中有一座大山,叫云台山。吴承恩听了以后,真是从心里头往外高兴。

  这年秋末冬初,吴承恩离开淮安,连天带夜地往海州赶来。他到海州一看,那山果然在大海里,四边没有上山的路。他就请一位船老大帮忙,坐船过海上云台。

  云台山上有一座山峰,叫青峰顶。青峰顶上有一座大庙,叫三元宫。吴承恩爬上青峰顶后,就住在那大庙里。以后,他跑了好几天,看了好多地方,也没有看出什么道道来。

  一天,他又来到一个地方。这地方一片桃树林,枝头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吴承恩很奇怪。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吴承恩就上前问那老人:“怎么冬天还有桃子?”老人答道:“这里的桃子和别的地方不同,都是到冬天才结桃子,人们叫它‘冬青桃’。”吴承恩又问:“这山上原来就长这种桃子吗?”老人说:“听老辈讲,很久很久以前,这山荒无人烟。一年,这山上来了一对逃难的小两口子。他们在山上开荒种地,栽花植树,渐渐地穷山变成了宝山。这件事感动了王母娘娘,她派桃花仙女来云台山,给小两口子送来两个大蟠桃和七七四十九个仙桃核子。小两口吃了桃花仙女送来的蟠桃后,就把两个蟠桃核子种在他们住的山洞门前,并将七七四十九个仙桃核子种在这块山田里。后来,这小两口子成了神仙,跟着桃花仙女上天去了。”吴承恩听到这里,就对老人要求说:“我们去看看那小两口子住的山洞吧。”老人说:“好。”山洞就在这桃树林附近,一会儿,他们就到了。吴承恩一看,洞门前果然有两棵桃树,就是没有结桃子。吴承恩问:“树上怎么没有桃子啊?”老人告诉他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山上出过石猴精。有一天,石猴精带一群小猴子在山上找果子吃,一找找到这里,把满树的蟠桃一下子吃光了。听老辈传说,冬青桃是一千年开花,两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这蟠桃得三千年才开花,六千年才结果,九千年才成熟。现在还没有开花呢!”

  石猴精吃蟠桃的故事,引起了吴承恩极大的兴趣,他就请老人讲那石猴精的故事。老人便对吴承恩说:“传说古代有一个女娲仙女,她看天上坏了很多洞,银河里的水一年到头从这些洞里往人间倒,老百姓吃尽了水涝的苦头。女娲就炼石补天。洞补好后,剩下一块石头,她就把它扔向东海。哪知道,一下子扔到了云台山青峰顶下面,排在两块大石头的夹当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块石头旁边,又生出来一块圆圆的石头。有一天,这块圆石头一声响亮,炸开了。只见金光四射,从里边蹦出一个小石猴。说起来很奇怪,这石猴一出来就嗤嗤地见风长……”老人的故事,引起吴承恩很大的兴趣。他要求老人带他去看看那块石头。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那个地方。吴承恩一看,果然不错,两块巨石中间夹着一块石头,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上边还有“娲遗石”三个字。紧靠“娲遗石”的是一块半圆的石头,球面十分光滑,象有人磨过的一样。老人告诉吴承恩,那半块不知崩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剩下了这半边。

  在离“娲遗石”不远的地方,还有许多山洞。老人又和吴承恩去看那些山洞。穿过一片松林,就到山洞了。这里的山洞真多,大洞小洞,方洞圆洞,高洞矮洞,一个接一个,一个挨一个。吴承恩跟着老人过去一看,那些山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真是一个洞天世界。吴承恩边走边看,边看边问,才知道这是七十二洞。他们钻进一个山洞又一个山洞,钻呀钻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很大很大的山洞前。那山洞的门是一个“人”字形,洞门上的崖头上还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润”八个大字。从山顶淌下一股流水,正好遮住洞门,象是一个帘子挂在门上。洞的附近长着许多银杏、栗子、桃、李等果树。

  这时,老人告诉吴承恩说:“传说,有一天,石猴精带着一大群小猴子来到这里。看见有这么多的果树,真是开心极了。它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高兴地玩耍。石猴精看山上飘下一股流水,不知里边是什么,就叫小猴子进去看一看。可是,小猴子一个个都胆小怕死,没一个敢往里跳。这时,只见石猴精蹲下身子,闭上眼睛,大叫一声,纵身跳了进去。它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山洞,石猴精非常开心。只听它一声招呼,小猴子一个个都学它的样子,蹦了进去。从此,石猴精就在这洞里安下家来。它们朝游青峰顶,夜宿大山洞,饿了吃山果,渴了饮山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快活。”

  听到这里,吴承恩问:“这山洞好进去吗?”老人说:“好进去,你跟我来。”吴承恩跟着老人绕到洞后,原来后边还有一个小门,他们钻了进去一看,洞有两间房子大,里边还有一个方口水井。吴承恩着井,想起了“神泉普润”的石刻,就问老人:“这就是神泉吧?”老人说:“我们都叫它海眼子。”吴承恩又问:“为什么叫海眼子呢?”老人说:“传说,这井一直通到山下的大海里,井水从来没有干过。”

  他们钻出山洞以后,向“三元宫”大庙走去。吴承恩一边走一边问老人:“那石猴精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老人说:“传说有一年,花果山遭到一次大旱灾,很多果树都干死了。只剩下那冬青桃,还得等三千年才能吃到果子。石猴精就对小猴子们说:‘我只好带你们到外地去谋生了。’从那以后,石猴精再也没有回来。”

  说着说着,他们就来到了“三元宫”前。吴承恩请老人到庙里歇歇再走。老人说改日再来,并要求吴承恩到他家里作客。吴承恩非常感激老人,望着老人向山下走去,直到望不见了,才回“三元宫”。

  从这一天起,吴承恩天天在云台山青峰顶上下,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有时还到老人家里去,请老人讲故事。回来后,就在“三元宫”里写《西游记》。

  他把云台山青峰顶当作孙猴子的老家,因为这里一年四季花果满山,吴承恩就把青峰顶改叫花果山。他还把石猴精住的大山洞改叫水帘洞。很快,吴承恩就把《西游记》的开头写好了。有了好的开头,整部书写起来就顺手了。吴承恩在云台山住了三年,终于写出了《西游记》这部书。

   《西游记》人物

取经路上真唐僧

唐僧,原是《西游》故事中的男1号人物,到了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笔下,孙悟空成为主人公,唐僧不仅沦为2号人物,而且被描摹成一个胆怯、庸弱、脓包式的“愚氓”。

这不仅有悖于史实,而且在许多地方堪称是黑白颠倒。

取经路上的真唐僧是一位“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后勇”的旅行家,用鲁迅的话说,他是“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公元602年,历史上的唐僧陈祎在洛州缑氏即今河南偃师县陈留镇出生。陈家的先祖陈仲弓曾经作过汉太丘长的官,也属于名门望族。

11岁的陈祎,随兄长陈捷到寺院里读经,人们誉扬他“聪慧不群,风朗神隽,且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的赏识和器重。破格剃度后,成为朝野闻名的“释门千里之驹”。

唐僧在阅读经书的时候,发现早期的东传佛经,或拘泥于直译而难解;或偏颇于意译而移真,加之宗派和师承的相异,佛学界对许多重大的教义,只能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是唐僧决心西行求学的动机。

真唐僧的西游并没有得到唐朝廷的支持乃至唐太宗给的御弟身份,正相反,由于唐朝政府严格限制国人出境,玄奘是混在西域商人的队伍中偷越玉门关的。

取经路上的真唐僧既是一位志向高远、勇敢无畏的英雄,又是一条果断有为、血性刚强的汉子。

有一次,唐僧要去观瞻如来降龙的影像,人们劝他不要去,说那里有一伙凶狠的强盗。唐僧毫不畏惧,执意前往,果然遇见持刀相逼的贼人,“你不知道这里危险吗?”强盗问。“我当然知道。可我更知道,贼也是人,我为礼拜如来佛而走上西行取经路,一路上猛兽无数,我都不怕,何况是你们一帮人呢?”唐僧答。

强盗听了唐僧的话,立刻放下屠刀跟随唐僧去礼拜如来。

真唐僧在穿越800里沙漠时迷了路,在水袋里点滴皆无的情况下,又走了四天半,瘫倒在大漠上,奄奄一息。他强打着精神,克服着睡魔,默念观音,恍惚中觉得有大神降临,催他继续前进,终于看到一块绿洲,最后,走出了沙漠。

唐僧到达西域,广游五天竺,勤勉地汲取佛经要旨,在天竺戒日王于曲女城召集的无遮大会上,上万名僧侣与会,唐僧作为“论主”,讲解大乘教义,并声称,如果有人能驳斥他的半句讲义,甘心以杀头谢过。18天的大会上,人们能听到的,只有唐僧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

一位文弱书生,历时17年,往返徒步十万里,归国后,翻译经书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此等求学经历和成就,堪称是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页。

继唐僧之后,西行求法的僧人络绎不绝,仅据《大唐求法高僧传》记载,太宗、高宗,武后三朝去西域求法的就有60人。唐僧的影响之大,正在于他的身后,由他的徒弟执笔写成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问世之后,“三藏禅师”,名播九州,明代《云台山志》记载团圆宫的东侧有一楝藏经阁,还明白地指称有“三藏禅师象。”

 

孙猴子的花果山情结

取经路上,一有风吹草动,猪八戒的退路总是高老庄。孙猴子一旦遭遇唐僧的猜忌、斥责,也立刻想到他的花果山。

孙悟空两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认为猴子“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赶其离开,一向备受悟空捉弄的“小人”八戒“度君子之腹”,乘机戏谑猴子,指责他想分行李:

“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孙悟空“气得暴跳”,激动也不无豪迈地展示了自己的花果山:

“老孙五百年前,居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英雄之际,收降七十二洞邪魔,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头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赭黄袍,腰系的是蓝带,足登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着实也曾为人。”

不管在什么场合,也不管面对什么人,他的自我介绍,总要自豪地声称自己是花果山人,对蒙师须菩提如此,对东海龙王如此,甚至对阎王殿的十代冥王也如此。

孙悟空对花果山的环境堪称珍爱,在花果山遭受混世魔王、二郎神以及猎人等烧杀抢劫之后,能想到补栽树木,加种花草,甚至不惜奔走于四海,借诸位龙王的甘霖仙水,把花果山“洗青”。如此保护意识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努力,十分难得。

自打跟定唐僧,且有观世音菩萨关于可成正果的承诺之后,孙悟空是否还想着花果山?想!加入取经队伍,远离花果山,并非是自己的情愿,是迫不得已,是为了求得自由身,再回花果山。在花果山享受生活的永远,是他最高的奋斗纲领。

不是吗?当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精,并被指责驮走百花羞的大难之际,猪八戒到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出山,孙悟空秉于大义,决定出山,行前还对花果山的群猴殷殷嘱托:

“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

从西游故事的本身而言,亦或从《西游记》作者的立场审视,孙猴子留恋花果山期望能与群猴“共乐天真”,只是猴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因为,猎户在花果山的捕杀,猴王组织群猴反击,酿成猎人的死伤。这是出于猴子的本性,用猴子自己的话说,是出于妖气,花果山的群猴聚义,无义可言。正如陈士斌的《西游真铨》在回后评里的议论:

“义者,事之宜。群妖杀平民,不义甚矣!何以云‘聚义’?”

这种杀伤平民的不义,如何有之?陈士斌的分析就直指作为悟空的上级、师父唐僧的不仁:

“上既以在不杀妖魔为仁,在下自必以能杀良民为义,帅仁帅暴,则仿有机理,势之相召也。然则,群妖之聚义,非大圣聚之,三藏使之聚也;大圣之杀猎人,非大圣杀之,三藏使之杀也。”

《西游记》的古今评家就此所费的笔墨,堪称详洋洒洒。

斥孙猴子也好,责唐三藏也罢,皆有失公允。与孙猴子对付混世魔王相比,击杀入侵猎户的花果山保卫战,于理、于义、于情,皆无可厚非。打个不够允当的比方:基于今日文明社会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情理法则,猎户屡屡入山的大规模捕杀,也是有罪可究的。陈士斌在责孙悟空“不义”之后,也承认猴子的行径是“发于暴而由于仁”,“行恶于善之中也。”

面对猎户的人亡马死、血染朱砂、尸骸满山,孙猴子想到了唐僧在取经路上的“每每劝戒”:“一日行恶,恶自有余。”想到自己在西行途中打杀几个妖魔,师父都怪他“行凶”。想不到,回到花果山,“却结果了这许多性命。”

当猪八戒义激猴王,孙悟空决定再次离开花果山前去搭救唐僧时,兄弟俩“携手驾云”离开水帘洞,过东洋大海时,猴子对花果山战事的后果依然萦绕于心:

“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

此为猴子自责,还是调侃?

“花果山群妖聚义”是孙悟空保家卫国的中兴之举:“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是孙悟空热爱家乡的理想追求,凡此,皆源出于孙猴子的花果山情节——无论正果功成,还是斗战胜佛,最终还是要回花果山与群猴“共乐天真。”                                             花果山石猴

花果山下说八戒

    花果山本是孙猴子的老家。可是,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前面的半山腰下,却有一尊天工巧成的八戒石。虽然未经任何人工的雕琢,却与图像《西游》中的猪八戒几乎不差毫厘。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之前,猪八戒在西游故事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其后的名著中,猪八戒渐入佳境,走进了一幕又一幕的重场戏,而且不乏轰轰烈烈的表演,那是吴承恩送给他的溢美和装点。而保存至今的连云港花果山八戒石正是启迪作者文思的最好的模特儿,也是为吴承恩以祖籍地大山为背景而演义《西游》的实物依据。

    猪八戒与花果山有联系,开始于受贬之前。那时候他是玉皇大帝的近卫军首领——天蓬元帅,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天兵天将擒捉孙猴子的花果山大战之际,天蓬元帅曾奔波于宫廷内外。所以,后来在福陵山与孙悟空斗殴时,猪八戒骂道:

    “你这弼马温,当年撞那祸时,不知带累我等多少!”

    猪八戒偷吃大仙的人参果是在万寿山五庄观,这座寺宇的模特儿就是花果山三元宫的大仙庵,大仙,就是三元中的地官。遵照“大仙”嘱咐去打人参果的两个徒弟“清风、明月”,就是三元宫中的“清风古刹”和“明月庵”的开山主持。花果山的清风顶也因他而得名。

     猪八戒实地“考察”花果山是在唐僧被妖魔变作老虎,来花果山求救于孙悟空的时候。他十分羡慕花果山的“山景”:“好去处!果然是天下第一名山!”“若是老猪有这一座山场,也不做什么和尚了!”

     可是,把花果山与他倒站门的高翠兰家相比较,猪八戒真正眷恋的还是高老庄。取经路上,一遇到磨难或不称意,猪八戒就要“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以至于《西游记》问世400年后的1958年,竟有一篇文学史评论文字发表,指责猪八戒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连云港花果山上孙猴子的遗迹很多:娲遗石、看门猴石、孙猴求师石,可没有一处能比八戒石更象、更醒目,体重有上千吨,堪称庞然大物。那长长的拱嘴、肥大的耳朵、眯缝着的双眼,象是吃饱了花果山的珍葩异果,正呼噜大作呢。其形之肖,其态之妙,堪当全山自然石像之翘楚,比之云南石林乃至雁荡山的犀牛望月也毫不逊色。

《西游记》第31回写唐僧在取经路上被妖魔变作老虎,猪八戒到花果山来请孙悟空前往搭救,孙猴子将他拒之门外。乡老相传,那石像就是猪八戒留下的影子。你看,他的大耳朵耷拉在腮帮上,气呼呼的样子,后脑袋不是正对着水帘洞吗?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小说人物之中,猪八戒拥有最高的知名度。如果你询问一位只字不识的乡间老太,她可以不知道刘备、宋江、贾宝玉,甚至可以不了解孙悟空,决无可能不晓得猪八戒。

猪八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像是丑陋、懒散、贪吝、促狭,即便他有时也挺正经地办点事,依然被人们讽谴为:猪八戒抱刀(叠)火纸­­——假装读书郎……上至将相王侯,下至士庶农商,扔给猪八戒的只有:讨厌、轻鄙,耻笑、嫌弃……

猪八戒的令人刮目以及惹人爱怜之处,鲜为人知。           花果山八戒懒汉石

猪八戒的出身似乎很正统,是修成“功圆行满”而“飞升”上天的,玉皇大帝敕封他以“天蓬元帅”衔主管“天河”兼“水兵”“总督”。与他的师兄孙悟空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老寿星与拐杖柏

连云港花果山三元宫前殿门西,有一株千年古柏,奇趣横生。一奇,是树冠如鸠,树梢如钩,树干挺拔,酷似拐杖;二奇,是扁身中空,干枯叶茂。世人叹为:拐杖柏,老寿星的“蟠龙拐杖柏”。

老寿星的拐杖柏为什么会落在花果山?

对此,乡老口碑乃至文人的杜撰皆能讲出许多美丽又动听的故事,真正属于民间文学、精讲袭承的东西虽然不多,有一点堪称所见略同:三元宫的拐杖柏与老寿星相关。

寿星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里,猴子为了救活人参果树去“东洋大海”、“蓬莱”寻觅仙方:

“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

猴子见了寿星,口称“老弟”,十分滑稽。寿星虽然无方救树,却应猴子之托,拜见镇元仙,为了缓和冲突。

寿星为“海上三星之一”,依地望而言,与孙猴子算是个小同乡。

人参果纠葛这一回,老寿星是没有帮上忙,下一回,非但未帮忙,差点送了取经人的命。

老寿星的脚力白鹿偷了主人的“拐棒”,带着情人“白面狐狸”去迷哄比丘国王,白鹿当了比丘国的国丈;狐狸做了国王的“美后”。国丈以制作长寿丹药为名,欲取1111个小儿的心肝为引,可谓妖孽深重!

孙猴子奋起降妖,“跳在空中喝道:那里走!吃吾一棒!那国丈即使蟠龙拐杖来迎,他俩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如意棒,蟠龙拐,虚空一片云叆叆……”

老寿星的拐杖到了他的宠物手中,一样了得:

“铁棒当头着实凶,拐棍迎来堪喝采……棒起犹如虎出山,拐轮却似龙离海。”

正当孙悟空击败白鹿即将摛伏之际,老寿星适时而至,把光罩住,向猴子陪笑道:“他是我的一副脚力,不意走将来,成此妖怪……连我的拐棒也偷来也!

看看今天的花果山,金箍棒和拐棍的原型定海神针石和蟠龙拐杖柏还笔直地竖在那里。

年长的人持杖,而且把杖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至少从秦代开始。到西汉时期,七十岁以上老人的杖要由本县长官授予,行人见持杖老人要主动行礼让路,《后汉书》的记载说:

“仲秋之月,县道皆按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辅之麋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食。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南郊老人庙。”

连云港海州小礁山汉墓里就出土过这种木质的鸠杖。死者是一位名叫“霍贺”的老人。有人把他与西汉时期的大将军霍去病的家族相联系。

花果山三元宫门前的拐杖柏,树身疙瘩满布,使人想到寿星老脑袋上的那块突兀之处。树冠确也颇似鸠鸟,引颈南向,枝荣叶茂。扁平的树干上虽已开裂、破洞多处,却毫无衰弱之意,俨如一尊寿老正佇立翘盼。

寿星的柺杖尚在,白鹿就难寻了。听说花果山顶玉女峰瑶池之畔,恢复了一座“白鹿苑”,游人竞趋观赏。留住在山上的观光客,还可以喝上一杯用白鹿血浸泡的当地名酒“汤沟大曲”,酒名已经改作“满山跑。”因为白鹿血酒,可助游兴,可健足力,能象白鹿一样,满山跳跃,遍览山间名胜。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