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0
提 起中国的农家诗文,同学们会立即想到唐代李绅的两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 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固然是农家诗文中的佳作,但农家诗文不但包括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反映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榨的诗文,也包括描写农家优美田园风 光,展现农家淳朴民风民尚的诗文。
中国古代的农家诗文,一部分出自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歌谣;一部分来自那些不愿与统治者为伍的读书人,他们隐而不退,仍有赤子之心,仍关心百姓的疾苦;另一部分则来自那些既读过书、又当过官而在官场上又不甚得意的诗人。
中国古代农家诗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极其广泛,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剥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欺压、统治者的腐朽生活与劳动者的辛酸悲惨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家诗人,往往善于把统治阶级贪得无厌地剥 削、穷奢极欲地享受与劳动人民辛勤耕耘、贫寒交加的生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描写,这样使我们更易认清剥削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 众,也使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的爱与憎。中国古代的悯农诗人令人钦佩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哀怜、同情劳动者,揭露、控诉剥削统治者。但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 会里,悯农诗人再多,也不可能改变平民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广大劳动人民只有生活在自己真正当家做主的民主与法制十分健全的社会里,才能挺起胸膛 做一个真正的人,愉快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
1悯农1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 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 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 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 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2悯农(2)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禾:禾苗。
2.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简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诗 的开头就写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 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 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 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3寻陆鸿渐不遇
作者: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
1、扣门:叩门,即敲门。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
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
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
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
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评析]
诗是写访寻友人陆鸿渐不遇,大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感慨;但吐属自然,毫不装点做作。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虽不讲对仗,其音调却合诗律,仍然算作律诗。
4归园田居(其一)
[东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年青时就没有做官情趣,平日里就喜爱田园丘山。
不曾想一失足落入尘网,屈指来在官场一十三年。
笼中鸟依恋那旧时树林,池中鱼盼望那昔日深渊。
回乡来在南山开荒种地,固守着愚和拙回归田园。
有农田十余亩可供饮食,有房屋八九间可养天年。
榆钱香柳叶密遮满后墙,桃花红李花白罗列庭院。
望远处小村镇依稀可辨,看邻里一家家炊烟飘散。
听这边深巷中犬声汪汪,看那边桑树上鸡鸣喧天。
柴门外庭院里清爽明净,宽阔的农舍中自得安闲。
长久地束缚在官场里边,到今日才得以重归自然。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5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6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作者简介: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将襄阳的山水、烟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一诗中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7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晚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三十二年赐进士出身,任过镇江通判等官职。后在四川担任军职。由于坚决主张抗金,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 挤。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兼有婉丽飘逸的一面。词的内容和诗相似,充满至死而不忘收复中原的感慨。
[注释]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首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8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的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的是小儿子,正躺在溪边剥莲蓬。
9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释]
1.众生,指广大人民。
2.赢(léi),病弱疲惫。
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只要众人都能吃得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简析]
李 纲是宋代的名相和民族的英雄,此诗通过病牛寄寓了作者的身世和愿望。牛辛勤耕耘,给人民带来温饱,自己则疲惫不堪,以至倒卧坡头。这种精神常为诗人所歌 颂,如也平仲的《禾熟》云:“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李纲此诗则将牛的精神又升了一步,它不只是于疲惫以后休息,而是情愿牺牲自我,有益于众 生
10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
1.“一夜雨”一本为“山中一半雨”。
2.橦布:用橦木花(木棉)织成的布。
3.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 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 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11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