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无论从世界及中国来看,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食盐有过特殊的功绩。我国有关盐的文字记载浩如瀚海,在我们国家的馆阁中,封藏着汗牛充栋的盐务档案。
(一) 盐的起源
一般而论,我国盐起源于自然盐,也即天生的,非人工制取的盐。古书记载:“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是池盐,山西运城的盐池最为著名。
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时,黄河流域以三个部落最为强大,一个是神农部落,首领为炎帝。一个是九黎部落,首领为蚩尤。再一个是有熊部落,首领是黄帝。
《史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现河南扶沟),败蚩尤于涿鹿(现山西运城)。《中华五千年史》认为:“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可见当时山西运城池盐之重要。后来的舜帝曾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歌,感叹在南风吹蒸下自然生成的池盐造福于天下万民。其歌词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我国最早人工制盐的祖先当为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夙沙(又别称宿沙)”人。“夙沙”是一个炎帝时的部落,臣服于炎帝,专为炎帝“煮海为盐”。夙沙部落中最为著名的煮盐高手是一个叫瞿子的人。夙沙部落的居住地为现在的山东省滨海处。
(二)“盐”字的来历
明人邱仲深根据《禹贡》的记载,断言“盐”字起源于夏朝。即“考盐名,始于禹”。最早的“自然的盐”不叫“盐”,而称“卤”。真正称为“盐”的是“煮海为盐”后人工制取的盐。《说文解字》对“盐”字的解释是:“盐,卤也,天生(即自然生成)曰卤,人生(即人工制取)曰盐”。
“盐”字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四次演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为何自古以来盐一直作为国家的专营商品,这或许是盐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自然天生盐其最初的写法为“卤”,其后改为“盬”。煮海为盐的盐最初写法为“鹽”,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成为“盐”。最早的自然天生的“卤”当是先民们自由取之。后成“盬”,则变成自然天生的盐“在政府官员(臣)的监督下先民们从盐池(皿)取盐”。至人工制取盐时的“鹽”,则变成了“先民们在政府官员(臣)的监督下取海水(卤)在器皿(皿)上煮盐”。由此可见盐自古来为政府专营。
(三)、盐业人的“祖宗”
如同酒业人的“祖宗”杜康,我们盐业人也有自己的“祖宗”。历史上盐业人对自己祖宗的认定不象酒业人对自己祖宗的认同一致。从事不同盐业务的盐业人各有其自己认同的“祖宗”。从事盐生产的盐业人认同自己的祖宗为“夙沙氏”。从事盐经营的商人认同自己的祖宗为“胶鬲”。胶鬲是殷商未年人,原为商纣王的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从事盐管理的盐官尊春秋齐恒公时代的管仲为盐专卖鼻祖。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江苏泰州建“盐宗”庙,主位“盐宗”为“夙沙氏”,陪祭为“胶鬲”、“管仲”。至此,盐业人的祖宗则为三人。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