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新时代,式微的乡土文学

发布时间:2016-04-20

 来源:腾讯 作者:佚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与深入,乡土文学叙述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那种史诗般的叙事模式、宏达的结构和伟大的文学家,逐渐被新时期的小叙事、小结构、新流派作家所代替。虽说这一时期产生了《白鹿原》、《丰乳肥臀》等重要作品,但乡土叙述的式微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潮流。

  乡土小说在新世纪慢慢转型,逐渐变成多元无序格局。随着商业文明、都市文明的崛起,乡土叙述慢慢变得更加边缘化。尤其是在商业炒作下涌向市场的消费文学,对传统乡土小说造成了极为致命的冲击。乡土文学写作也逐渐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碎片化,一直没能再次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学流派。

  乡土写作遭到冲击的同时是乡土文明的逐渐崩溃。新世纪以来,中国时代的主题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文明的规范已经渗透到乡村中。田园牧歌式的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价值体系侵蚀了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城市的思维方式几乎完全建构了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

  乡土文明的躯壳依然存在,但那份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已经完全变质,所谓的悲情色彩、流寓色彩、神性色彩慢慢消失,而自然色彩也在因为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而逐渐失色。撑起乡土文学美学格局的所有一切都在消失中。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土的体验将变为纯粹对异域自然风光的体验,完全失去传统乡土的味道。

  从“五四”乡土作家到先锋派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几乎都有乡土生活的经验。这也是他们写作乡土小说最为重要的基本条件。作家群体的整体特征反映的是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这个重大的社会变迁将在21世纪初期完成。这也意味着,21世纪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将失去乡土生活的直接经验。

  在文学更新换代的暗流中,当下活跃于文坛的80后作家群体中,已经有一大批人完全失去了农村生活的经验。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属于他们书写的范围。很快,这一代人将引领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到这一代人以一个群体成为中国文学的中流砥柱时,丧钟必然会为乡土文学而鸣。

  伴随着作家群体而改变的,是广大的读者群体。年轻一代人的乡土生活经验与老一辈人的经验差异明显。在互联网时代,地域区别早已被打破。那种乡土中国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美学要素早已失去异域情调的感觉,而变得如此普遍、单一而雷同。乡土经验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神秘性。

  只要中国还有农村,就不乏农村题材的写作,但农村题材不等于乡土题材。作为一种世界文学的书写流派,乡土文学的边缘化甚至消亡是正常的文学更新换代,也是无法阻遏的历史潮流。未来的乡土题材写作,只能在多元语境下,与其他流派的写作范式相融合,而难以再以独立的姿态骄傲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