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读琴

发布时间:2017-04-06

   

  工人正在安装击弦机。章念生摄

  

  出生于1901年的钢琴。章念生摄

  

  一位员工正在调节琴键。章念生摄

  

  每架钢琴的“出生证”记录着详细信息。章念生摄

  

  

  琴是用来听的,为何要读?

  近日的一次参观,看到钢琴制作流程中的一幅幅画面,就如同一页页地翻书,姑且称之为读吧。

  从小对音乐有一种向往,对于有着“乐器之王”美誉的钢琴更是带有一分崇敬。伴随着阅历和体验的增加,对钢琴的这份崇敬又化为一种对探究神秘的神往。

  无论在北京音乐厅还是瑞典皇家歌剧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在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还是纽约的林肯中心,那钢琴所表现的激越雄浑、清脆婉约或如泣如诉,曾多少次萦绕于脑海,久久不去。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得到一个统计数据:在全世界音乐厅演奏的钢琴中,九成以上为施坦威钢琴。而且,钢琴大师们对施坦威的评语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施坦威钢琴就像是堂兄弟——看起来很像,但音容笑貌不同,每一位都有个性,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你交谈。”美国钢琴演奏大师杰森·莫兰如是说。

  “每一次演绎,都是演奏者的心与琴之魂的交汇。”旅居美国的年轻钢琴演奏家王羽佳如此评说她与施坦威的互动感受。

  而有着“钢琴人”美誉的美国著名钢琴大师比利·乔则崇敬于施坦威“音调、清响、连贯和触键的质量与工艺的精湛”。

  这一切,都激起我对施坦威钢琴的生产过程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

  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如约走进位于纽约长岛的施坦威工厂。

  从1871年到2016年,这一工厂已在长岛生存了145年。墙根的拴马圈、窗台旁的辘轳架、一台产于1871年的切割机,都在述说着工厂的历史与沧桑。

  1853年,施坦威钢琴的创始人亨利·施坦威从德国移民美国时,曾带着这样一个梦想:造出“最好的钢琴”。从木材的挑选到生产流程的确立,都必须是最好的。亨利定下的规矩,一直延续到今天。

  蓝天下,来自阿拉斯加的枫木、产自美国东北部的北美云杉,在储存车间外整齐地排列着,只有表面盖着一层遮雨布。经过露天的风吹日晒,再移步进屋让大部分水分自然蒸发,再入低温干燥炉“静养”一周,直到完全烘干。一块木材,从储存风干到进入制作车间,最长可达两年。

  车间里,一架机器正在不断吞吐。完整的木板进去,出来的是不同形态的部件。“机器会根据木材的硬度、质地、形状,自己作出选择,以求最大限度地用好材料。”施坦威工厂媒体与市场主管安东尼·吉尔罗伊说。

  从木材品种、产地材质到每一块木料的使用,贯穿始终的主线是精挑细选。北美云杉木板被挑中作为音板选材的过程中,淘汰率约为99%。那被选中的1%,最后也只有一半能胜出。“严苛的选择,就是为了最好的质量,最有个性化的产品。” 而一架施坦威钢琴从孕育到完成,需要整整11个月。

  在钢琴外壳车间,十多片薄木条经过动物胶黏合,5分钟之内移到折弯机,压出弯曲的钢琴形状,再经固定晾干。看似简单,但木片如何弯曲,以何角度,都会直接影响音质。施坦威钢琴的折弯技术,是一项专利。整个施坦威的生产流程中,共有127项技术专利。

  在钢琴击弦机车间,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长者面对琴架陷入沉思,旁边围着3位同事,一位年轻技工不断提出想法,但都被长者拒绝。

  类似的场景,在不同车间里不断重复着。师傅带徒弟,是施坦威工厂的传统。有的学徒从扫地开始。从进车间到成为一个技术工,有时需要10年。而对翻修车间领班比尔·尤斯来说,与施坦威的结缘,不只是他的一生,而是一家四代:祖父乔治上世纪40年代加入,是一位盲人调音师;父亲老比尔1955年加入;而他本人已在施坦威工作了42年。如今,儿子迈克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一架标着“制于1901年”字样的三角钢琴,格外引人瞩目。正在忙于上漆的老师傅介绍说,这架钢琴将重新安装音板、琴键等主要部件,等它运回460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重新回到主人家里的时候,其费用与一架新的钢琴已无差别。

  “车间还有不少这样的钢琴。作为一种家族传承,钢琴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它出了问题,就像是一位家庭成员病了,花最大的代价也要将病治好。”安东尼说。

  为了实践对钢琴主人的这份承诺,施坦威工厂专门留有储存仓库,存放着上百年前的薄木板,以便为不同年龄的钢琴提供配件。当然,每一架出厂钢琴上的标号(1个字母加4个数字),就是钢琴的“出生证”,生产年月、木材批次等细节一目了然。

  精细的挑选、严苛的流程、先进的技术都是成就施坦威质量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创新则是灵魂。不久前,施坦威推出“新悦”钢琴,演奏家演奏一半时停下,钢琴可以自动演奏下去,无论是间隔停顿还是音色轻重,都与演奏家的风格极其吻合。当然,前提是演奏家需要事先飞到纽约的施坦威总部,录制好曲目。

  不过,还有让这家百年老店更加引以为豪的,则是员工对施坦威心意相融般的倾情投入,它为每架钢琴赋予了独特个性和生命力。

  一年三次,纽约长岛的施坦威工厂都会迎来音乐家,让员工们体验钢琴演奏的魅力。每逢乐曲奔向高潮,员工中总会有人为此泪流满面。

  他们执着于一根琴弦的松紧、一个琴锤的形状、一个琴键的平衡,为的就是让音乐能被演奏家充分演绎,让钢琴的个性得以尽情释放。

  那一份执着,贯穿于他们在施坦威工作的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甚至一生。(章念生 制图: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