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物产

乡土物产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蟹中君子—招潮蟹

发布时间:2014-09-04

当我们来到海边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种奇怪的小蟹。蟹体的两只螯长得很不对称,一只又粗又大,另一只又细又小。每当潮水退落,它便爬出洞穴,在露出水面的海滩上来回奔跑觅食。每当潮水滚滚上涨,快要淹没它的老巢时,它又躲进洞里,在洞口高举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欢迎潮水的到来,这种蟹的活动同海水的涨潮、落潮密切相关,所以人们称它为“招潮蟹”。

民间传说 

戏说招潮蟹

 

盐场民间传说,孔子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周游列国,讲学传道。这一天,师徒数人坐着车子来到古郡海州,闻听朐阳山濒临大海,顿生游兴。原来,孔子生在山东曲阜,游历的几十国家都在山野平原,他一直没见过什么大海。孔子一行登临朐阳山,恰逢海潮远退,只见海滩上涌动着成千上万的小螃蟹,挥动着硕大的单螯,似在向他们“致意”,那景观非常奇异壮丽。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孔子问门生:“这些知礼的小螃蟹叫什么名字?”子贡曾在海州一带做过珠宝生意,故对这片海区动物的习性颇熟悉,回答老师道:“它叫遮羞蟹。”

 “真是有趣,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子贡解释道,这种蟹平日里隐居在河滩洞穴之中,夜间出没于水草之间。到了婚配期,雌雄蟹成群结队背乡离井向海口爬行,到达河水和海水交界处,雄蟹急于向雌蟹求偶,若遇第三者插足,两只雄蟹便大动干戈,斗得你死我活。雌蟹在一旁观战,胜者与雌蟹相拥成就好事,败者羞愧难当,以右螯将整个身脸遮住,日久天长,右螯剧长,故名曰遮羞蟹。四百多年前,明朝隆庆六年的海州州官张峰于州志上写下一笔:“螃蟹有几种,一种遮羞,二螯一大一小,行动竖大螯,故名遮羞。”

盐场流传,遮羞蟹是帮廪(lǐn变成的。帮廪是垣商的爪牙,对灶民敲诈最狠,在灶民千刀千剐的咒骂声中,帮廪恼怒而死。死时以一只臂膀掩脸,所以转世成蟹,那只螯特大。

遮羞蟹俗称刚鳅蟹,又名蟛蜞,亦称相手蟹、螃蜞、拥剑、执火等。李时珍因其“潮至出穴而望”称它作望潮。不过,当地人最普遍的叫法为招潮蟹。

招潮蟹怪就怪在螯上。雌蟹两螯极小,但等大;雄蟹两螯则悬殊很大,大螯无毛,色泽如鹦鹉嘴,一般超过身体大小。它有冬眠的习性,只有春暖花开之际才倾巢而出。其生物钟十分准确,每当潮水到来之前,它们在潮间带的滩涂上,对着潮水,挥舞着硕大的浅红色的大螯,似乎在召唤滚滚而来的波涛。可是当潮水到来的十几分钟之前,它们又急忙忙搬来备好的泥盖儿,将洞口封得严丝合缝,然后躲进窟中安息,闭门不出,且用大螯抵住洞口,像是防止不法之徒登堂入室。海潮退后,招潮蟹复出,舞动着右边的大螯,在滩涂上横行,可当有人或其它动物接近时,它立即放下架势,左边的小螯来回摆动,右边的大螯却把整个脸庞遮掩起来,两只突出的小眼睛,急急转盼,仿佛这样一来就能把自己藏起来。

招潮蟹有一个奇特的生理现象,每天它的体色随着白天和黑夜的转换而交替变幻着颜色。日光愈强,体色愈深,夜晚则体色较浅。而体色变得较明显的时间,又是和潮汐规律十分吻合。

招潮蟹的窟很别致,一个窟门的出入口,连着两个住室,当中有一条小小的走廊连接着。它建筑这套住宅是费了一番辛苦的。它靠着蟹螯,一点一点地切割着泥土,它们把挖掘的泥土搓成小球,运出洞外,还有讲究的招潮蟹,在洞口筑起一个出檐,以防阳光照射。

捕捉招潮蟹很容易,当它们在滩涂上觅食时,人们突然而至,小家伙便会纷纷逃窜,慌不择窟,有时几只拥挤在同一洞口,谁也进不去了,于是成了人们的俘虏。有的则潜伏在浅淤里,可随手拣取。伸手入窟掏取时,有经验者首先将其大螯贴身抓紧,使其利器无用武之地。不小心被大螯钳住皮肉,少不了疼得个喊爹叫娘,浑身出汗,即使甩掉蟹身,大螯仍会本能地刺入指肉,直至鲜血淋漓。“无肠公子”的报复,让人刻骨铭心。这时唯一有效的除痛自救方法是迅速用牙齿咬碎大螯。

招潮蟹壳厚肉少,但不失鲜美之味,可腌制,可鲜煮,亦可作蟹渣。它富含13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维生素A尤为丰富,脂肪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别是对虾的84倍和35倍,为鲫鱼的51倍和70倍。不喜食者,则用作饲料或肥料。盐场的孩童,捉后用线系其大螯当做玩物,争相斗趣。

知识链接

招潮蟹身体深褐色,足红色。它的眼睛像火柴棒一样细长,细长的眼睛在洞內必須横倒放在眼窝中,出洞口时才像天线竖起来。

我们家乡的沙滩上,还可以看到更多种类的螃蟹。有味道鲜嫩的梭子蟹,有不停地运沙成球的沙蟹,有壳上花纹酷似关公脸谱的关公蟹,还有螃蟹的远房亲戚,扛着螺壳匆忙奔走的寄居蟹。

QQ截图20140904135036.jpg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