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1
一来到江苏省东海县,便邂逅了“东海三宝”之一水晶。所到之处,我们耳闻目睹最多的便是水晶。在挤满成排成列水晶货摊的东海水晶大集上,500多米长、200多米宽的大街,就像一条流动的水晶河,摩肩接踵的买者卖者,便是河上波连波的浪;走进晶光灿烂、千姿百态,集各种水晶于一堂的400多家连成一片的水晶店,就像看到了水晶的海,那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顾客,就像下海捞珠的人;打开一本本精美华丽的水晶画册,就像在听诵一城水晶的诗、看绽一城水晶的花;水晶博物馆、水晶塔,那最近落成的现代化智能化建筑,就像几亿年前的水晶穿上了现代的华服;水晶博览会、水晶诗歌节、水晶精品研究、水晶珍品拍卖、水晶文化研讨、水晶主题创作、水晶网站等等,如盛开的百花,把东海水晶点染得春色满园。
水晶,水晶,水晶!水晶满东海,东海成了“水晶城”、“水晶大世界”!我们止不住在心中赞叹:精彩——水晶!晶彩——东海!
水晶——东海人的骄傲
东海人是值得骄傲的。东海得天独厚,盛产水晶,其储量约30万吨,占全国水晶储量的70%以上,含硅量达99.99%,被誉为“中国水晶之都”,“东海水晶甲天下”。
东海人是值得骄傲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水晶棺,就是经过在几个省市的筛选中,最后选定东海的水晶熔炼而成。现存于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三吨半的“中国水晶大王”也产自东海。这是东海农民在上个世纪50年代,怀着发现宝藏的欣喜和自豪,怀着对祖国的敬意和热爱,将巨石送上北上的列车,送到了北京城。
东海人是值得骄傲的。小小东海县,20多年来,先后迎来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委政要及解放军的将军,他们关注东海水晶的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关注水晶文化艺术的升华和创新。
东海人是值得骄傲的。短短20年时间,东海水晶由“大白菜”式的叫卖原生矿产和私人家庭小作坊、仅仅生产水晶眼镜和水晶项链等简单的水晶物件,发展成现在拥有全国最大的水晶交易专业市场,并成为世界重要的水晶集散地,形成水晶珍藏品、水晶工艺品和水晶时尚品三大类拳头产品,年接待顾客逾百万。
东海人是值得骄傲的。自1991年以来,这里已举办了11届国际水晶节。东海人“以水晶为媒介,让世界了解东海;以水晶为桥梁,让东海走向世界;以水晶为纽带,连接五湖四海”。千万名海内外客商涌进东海,扩大了东海的影响,提高了东海的知名度,促进了广泛的对外交流,打响了东海水晶品牌,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让东海百万民众有了自己的狂欢节!
东海人是值得骄傲的。2011年东海举办了首届《祝福东海·水晶杯》全国诗歌大赛。历时三个月,共收到参赛诗作1500多首,出版了诗歌大赛获奖作品《晶都雅韵》。诗歌节期间吸引了全国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投来的500多首歌颂、赞美水晶的诗、词、赋。诗歌节把东海水晶诗化、幻化、美化,把东海水晶浸润在情与爱、梦幻和哲理的诗海之中,让东海水晶插上诗姑娘美丽的翅膀,飞向山南海北。
水晶——东海人的智慧
用智慧发现水晶之美。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人。东海就不缺少发现水晶之美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水晶之美,并把这种美展现给人们,珍藏给历史。
朱景强原是东海县一名中学生物老师。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了10年老师的他,家里还买不起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逢年过节,年幼的儿子跑到邻居家去看彩色电视,深夜不回。这对朱景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他发誓:三年买彩电,五年买冰箱。如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此时的东海水晶产业已开始快速发展,不少人因此致富。朱景强也瞄准了这个方向。他用300元买了一台项链机,聘请一个亲戚开始加工水晶项链,没想到当年年底就添置了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
在一个东海水晶大集的日子,朱景强正好没课。他来到集市溜达。在一个小摊前,他意外地发现一块形态独特的水晶石,透过外壳朝内望去,有一种特别的状况让他内心一阵冲动。这块被一般人误认为是“杂质水晶”,不值一文的“石头”,经过一番讨价还价,300克重,要价20元,以12元成交。
回到家里,朱景强反复观赏。看着看着,他发现石头里面呈现出的是:茫茫宇宙间,一颗彗星划破苍穹,正向无垠的太空急驰而去。那丝丝金色光芒熠熠生辉,美得令人震撼。他惊叫:“哈雷彗星!哈雷彗星!”
朱景强请一位手艺高超的水晶工艺制作师傅对其进行加工,一颗形态逼真的稀世珍宝天然水晶“哈雷彗星”诞生了!在郑州、南京,这颗水晶先后被出价6000美元、1万美元。
12元到1万美元!简直是天方夜谭。
“哈雷彗星”出了名,朱景强出了名。他被称为东海发现“水晶观赏石的鼻祖”。他没有止步,而是更加注重文学、艺术素养的提高,练就一双“点石为金”的慧眼,不断发现、购买、收藏新的水晶观赏石珍品、奇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水晶里有景,水晶里有奇”,“收藏景石、奇石能观赏,能增值”,东海水晶市场迅速刮起奇石收藏热。朱景强又被誉为内地“水晶观赏石收藏第一人”。
20多年过去了,朱景强已收藏了数千件价值难以评估的水晶观赏石,出版了精品画册十余种,开创了《水晶宫》网站,开设了全国水晶连锁店。年富力强的他,早已不再为彩电、冰箱发愁,只想用他的智慧、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做美化人类生活的领先者”。
用智慧创造水晶之美。冯寿干老先生是东海县“用智慧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水晶之美的奇人。年近七旬的冯寿干先生是江苏省授予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上世纪90年代初,东海县的“水晶热”感染了这位“知天命”之年的艺术家。冯寿干把握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身心投入到新开创的水晶艺术生涯中,并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打开《艺梦晶缘》画册,那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一件件水晶艺术珍品,让我们啧啧叫好称奇。用专家的话说是“演绎出满目的神奇和璀璨”。那以诗画相配的“水晶观赏石”,晶莹剔透,山水云霞,春花秋月,让人尽饱眼福;配诗更让人进入石中幽深的意境。那因色设计、精雕而成的“天然水晶雕刻摆件”,在国内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竟有几十件分获金、银、铜奖。不能不让人对老先生的这把“刀”和智慧、辛勤和辛劳充满敬仰和敬佩。
那再现自然风光、人物、花鸟鱼虫的“天然观赏石补景画”和“天然彩色水晶画”,让人看到冯老先生精心构思、精心制作,将美术天才和奇石艺术相融交汇、相得益彰的深厚功底。
最让人拍手称奇的是“‘西天取经’圆梦棋”。这是冯寿干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功开发的水晶娱乐棋谱。这个棋谱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对中老年人更为合适。
冯寿干开辟的水晶艺术创业之路,“晶彩”辉煌:先后开发出水晶工艺新品种9项,其中6项获国家专利。各类水晶艺术品获省级奖项30余项;带领水晶班学员创作的作品获省级奖项80余项,国家级奖项40余项。
如今,作为江苏省东海水晶工艺学校名誉校长的冯寿干,正把他在水晶艺术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东海的水晶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水晶——东海人的“钱”程
爱心引领幸福“钱”程。沉睡在地下亿万年的水晶,想不到会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东海大地开辟了一条幸福的“钱”程。引领东海人走上这条致富路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水晶大姐吴兆娥。
吴兆娥是东海县牛山村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她是县国营105矿一名干过选矿、研磨、质检的工人。当时由于种种原因,矿上生产不景气,工人收入很低,有时甚至还发不出工资。吴兆娥想,与其3个人争一碗饭吃,还不如自己出来 闯一闯,留个饭碗给别人。她不顾矿领导和亲朋好友担心她丢掉“铁饭碗”的好心劝阻,毅然决定停薪留职。利用自己对水晶的了解,开始试验磨制水晶项链。
吴兆娥没有磨制过水晶项链,她就边干边琢磨。由于是初学,更不了解自制机器的性能,她记不得熬过多少夜晚、磨破多少次手指,更记不清前前后后失败多少次。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打磨出第一批合格产品。望着自己用心血生产的晶莹剔透的水晶项链,昔日的苦和累化作了开心的微笑。
产品出来了,怎么卖出去?吴兆娥愁得睡不着觉。销售产品过程中的苦涩和甘甜,吴兆娥永远也忘不了。
她不会忘记,第一次乘火车去城里找亲戚帮忙销售项链,还送上10斤鸡蛋。不料被亲戚一口拒绝。她悻悻地离开亲戚家。紧随其后,亲戚赶到车站把鸡蛋还给她。吴兆娥感到尴尬、委屈,顿时,泪水刷刷地流。
她不会忘记,1991年,嘉兴的一位朋友电话约她带上水晶项链样品去和美国客商洽谈。她换乘几次车,到嘉兴已是傍晚。天下着雨,朋友出差未归,无人接她。找宾馆不是因为贵住不起,就是客满。一连找了十几家也没找到合适的。夜深了,肚子饿、身上凉,脸上的泪水、雨水流在一起。
她更不会忘记,一位好心朋友介绍她到市里的一个大型会议上去推销项链。没见过大世面的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会上。没想到在会议休息的片刻,她带去的80条水晶项链全部卖光。每条95元,一下子收回7600元!这么多钱,比她在矿上一年的工资还要多呀!她兴奋,她激动。她跃跃欲试,再攀新高峰。
吴兆娥趁势而上,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渠道,经济效益一天比一天好。吴兆娥富了!她放弃了“铁饭碗”,端上了“金饭碗”。富起来的吴兆娥,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她所在的牛山村,农民还处在贫困线上。吴兆娥决心把自己研磨水晶的技术教给他们,好让大家早日脱贫致富。她免费办起水晶研磨培训班。在村农民夜校讲理论,带到家里机器上讲操作,手把手地教。经过几年的免费培训,使数以千计的农家姑娘、媳妇、大妈、大娘成了能工巧匠,牛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晶项链第一村”, 东海成了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
吴兆娥艰苦创业、关爱他人,而且诚实守信。一次,世界水晶专家澳大利亚的黄先生来厂参观时买了一些水晶制品,他走后,吴兆娥发现多出了100美元。她立即打电话联系,得知那位客人要乘飞机回国,她打的追到机场,把多收的100美元退给了那位客人。
吴兆娥44岁生日那天,已经富裕了的姐妹们纷纷把亲手精心制作的条条项链挂在她的脖子上。那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红的、绿的项链,在吴兆娥的胸前,闪闪发光,恰似“水晶大姐”光彩照人的水晶心。“水晶大姐”现在是拥有5个分厂、2个主营店、3个办事处、28个加盟店的东海海龙水晶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已将“提升中国水晶大姐品牌与水晶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项目”作为引导扶持项目推广,并拨款100万元作为扶持资金。水晶大姐产品远销海内外,事业蒸蒸日上。
她的荣誉就像五光十色的项链,一串接一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光彩之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她艰苦创业的精神、引领众人致富的爱心,令人敬佩。
苦乐相伴异域觅“钱”程。“走四方,路迢迢,水茫茫,一国又一国,一矿又一矿”。篡改一下韩磊的《走四方》歌词,送给东海的异域“淘晶”人,似乎也还恰切。
东海现有水晶加工企业2000多家,年产2000多万件水晶饰品和500多万件水晶工艺品,水晶产品年交易额达70多亿元。随着水晶产业的迅速发展,东海的水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科学合理利用水晶资源,东海县政府规定,不许个人随意私采水晶。为此,不少痴迷于水晶的东海人将目光转向海外,走出国门,追寻着水晶的光亮,去“淘晶”觅“钱”程。他们把淘回来的水晶在东海加工成水晶制品,再卖给世界各国,构成了东海与国际携手的“世界水晶产业链”。
段根银就是海外“淘晶”人中的一员。1989年,刚过20岁的段根银经朋友介绍,只身踏上出国“淘晶”之路。他先去越南,住在南方一个偏僻山村。睡的是农家简陋房舍的地板,蚊虫叮咬,彻夜难眠。吃的更差,半个月几乎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其间一共收购了几百斤水晶矿石,运回东海加工成眼镜,却卖不出去。这一下他亏了5万多元。
年轻气盛的段根银,没有被第一次的失败吓退。在语言不通、生活迥异的异国他乡,经过千辛万苦,段根银终于成功了!
和“水晶大姐”一样,富裕起来的段根银带领更多的人共同富裕。现在,他的事业发展很顺利,成立了一个有200多人的公司,他是董事长,也是东海水晶协会巴西分会会长。
20多年来,段根银先后带领60多人到海外“淘晶”。他们个个都富了,对此,段根银很开心。他表示,还要帮助更多的人奔幸福的水晶“钱”程。
如今,东海的海外“淘晶”人,成年累月奔波在世界各地。这些“淘晶”人,用辛勤的汗水,为东海的水晶产业增添辉煌。他们和全县20万从事水晶事业的人一起,撑起了东海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在东海的4天时间里,我们陶醉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水晶世界里;我们对那些别具智慧的人充满了敬慕,对那些心衔明月、爱心的人十分敬仰,对那些漂洋过海、勇闯天涯的人无比敬重;我们骄傲着东海人的骄傲,幸福着东海人的幸福;我们真想用东海高高的水晶塔为笔,以东海美丽的西双湖水为墨,在泛着水晶光芒的东海大地上写下:
精彩——水晶!晶彩——东海!
本文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03月24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