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7
来源:新疆日报
11日,张春贤代表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要建设“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美丽乡村,为新农村建设勾勒了一幅美丽图景,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成为众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
高建国委员说,建设美丽乡村不只是呼应中央战略的施政亮点,更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张书记提出这个要求恰逢其时。“我理解‘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这九个字,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要打造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提升美丽内涵,让我们的乡村内外兼修,形神皆美。”
“过去农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则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尹红霞代表说,“这几年我们村里的道路都铺上了柏油,道路两边也都栽上了树,村民们进进出出,看到村容发生的变化,心情都特别好。”
马新全委员一直关注着我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他建议重点抓好农牧民住房、村庄道路、渠道建设,抓好绿化工作和农牧区生活垃圾、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处理;抓好水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中小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
米合拉依·吐尔汗江代表说,村子变得更美丽更整洁了,农民就会切身感受到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洒扫庭除,栽花种草,争当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吾日利别克代表说,一座山、一池水、几棵树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这些元素,并统筹考虑具体村庄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突出一座村庄的个性。
“只有‘生态美、百姓富’,美丽乡村才能留得住农民的乡愁。”高建国委员认为,让村民富足,必须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农民从土地上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利用农村的青山绿水发展旅游经济、庭院经济等,是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这对我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不但要让村民们口袋里鼓囊囊,更要心里头亮堂堂。”高建国委员说,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灵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只有让这种精神绵延,乡村才能留得住人、留得住人才,广大农牧民的家园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我们村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多年来,我们在村里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各族村民亲如一家,村里谁家有事,大家都纷纷帮忙。”热依木代表说,这种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良好村风,也助推着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阿力木·马木提委员说,“村风好”追求的是塑造美的心灵,需要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如在村文化广场、村口、宣传墙等地方,以文字、村标、水彩墙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等,达到纯净心灵、凝聚人心的效果。
与自治区的要求不谋而合,吐鲁番市已经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下了“先手棋”。张文全代表介绍,吐鲁番市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于今年1月6日召开第一次会议,起草了吐鲁番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目标是在2016年以特色村、精品村、中心村为节点,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在‘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基础上,我们又具体细化为‘八个好’。”张文全代表说,“就是乡村规划好、村庄面貌好、道路建设好、造林绿化好、环境卫生好、增收就业好、民族团结好、遵纪守法好。”在张文全代表眼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老百姓就业增收机会的增多,村民素质的提升,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幸福指数大大提升。而且,要发挥村民力量和智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维护、人人享受。 (本报记者袁蕾、赵志芸、杜文静、岳燕云、李春霞、李行、李杨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