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淄博高新区:丝丝文明勾画村居美景

发布时间:2016-05-31

 来源:淄博文明网

 一座座整洁的楼房次第排列,一条条玉带似的柏油路穿街走巷,葱郁的树木挺拔林立,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生态宜居村居美、文明和谐民心畅,今天的淄博市高新区,文明符号无处不在,漫步每个村居,幸福之感扑面而来。

  文明村居 托起幸福民生

  沐浴着2016新年的阳光,淄博高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终传捷报:2015年度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高新区得分9.90分,列全省165个县市区第3位。这是继上半年测评高新区获得全省唯一一个满分后的又一好成绩。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是高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手段,它能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如今在高新区,群众不仅亲眼见证了村居环境卫生的极大改善,还切身感受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诸多“红利”。

  “自从村里开始清脏治乱,大伙儿房前屋后都可干净了。以往常见的三大堆没有了,路面也跟城里道路一样平整。”“环境好了,村民的心情也舒畅了,大伙儿都从家里走出来了,欢声笑语也多了。”谈起村里的环境整治,太平村村民个个都夸个不停。

  太平村是高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的一个缩影。2015年4月以来,高新区按照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统一部署,进行全面动员发动,打响“百日攻坚战”,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村居生活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的根本途径,摆上了民生工程的重要位置。

  据村干部介绍,清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村居百姓不认可,认为是走形式。为了让老百姓充分理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了解环境整治带给村居的福利,高新区先后发放倡议书5万余份,乡村文明行动宣传画册550套,喷涂宣传标语268条,悬挂横幅460余条,制作展板100余块,安装公开栏55个,及时张贴创城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信息动态,公开保洁员工作职责、管理区域、工作时间,公布监督员和监督投诉电话。在《高新区通讯》设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专栏、建立了曝光台,活动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大大激发了百姓扮美村居的热情,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为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高新区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从管委会、两园一办到村居层层发动,整体推进。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督战,分管领导盯靠一线,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办公,各部门单位步调一致,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推进合力。

  集中整治能让村居“改头换面”,但是如何让成果长期保持下去?为此,高新区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建设方案,明确了两园一办环卫所的职能作用,理顺了纵向分级负责、横向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完善了“园区分管领导干部包片、直接负责干部包村、村居干部包道包户”的推进机制。

  针对农村垃圾顽疾,高新区建立了“户集、村收、办(园区)管、区运”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了“设备直配、垃圾直运”。村居生活垃圾转移路径更加明晰,全程实现了“垃圾不落地”,定点投放、日产日清。据了解,高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打响以来,为村居建设渣土垃圾池68个;按每10-15户配置1个的标准,新购置配备专用垃圾桶3300个;采购新型自装卸式垃圾清运车18辆,55个村居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全力解决好设备不匹配问题。村居保洁员补助也由原800元/月增加至1000元/月,补助标准位居全省前列。

  城乡环卫一体化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全民参与的长期工程。高新区卯足干劲,全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为高新区百姓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显著提升。漫步村居,粉刷整齐的墙壁、平整的道路、统一配置的垃圾桶、绚丽绽放的花朵,无不展示着文明村居的新貌。赏心悦目的环境和洋溢在百姓脸上的笑容,共同勾勒出幸福民生。

  四德工程 催生文明之花

  “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在善行义举四德榜里都晒了出来,村里风气越来越好了!”在高新区,这样的夸赞数不胜数。

  在北营社区,先进模范现身说法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用“小故事”讲明“大道理”,诉说出了百姓与党心相印、梦相连的深情,把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有力提升了村居文明程度,涌现了好父亲王元良、好婆婆邢宝翠、好媳妇马秀玲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

  随着“社区道德模范”、“社区文明居民”、“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见贤思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自觉实践,使居民在参与评选中受到熏陶、感化,一个个鲜活事例,一支支道德标杆,一笔笔精神财富,寓于平凡的崇高唤起了社区居民的内心感动,唤起了居民对于文明创建的认同和追求。

  近年来,高新区把“四德工程”建设作为村居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把善行义举四德榜作为村居实施四德工程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村居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指数显著提升。

  活动开展以来,各村居纷纷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大力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宣传发动活动,积极开展以爱心为核心的社会公德、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孝敬为核心的家庭美德、以责任为核心的个人品德的道德养成集中教育活动,悬挂宣传标语,使“四德工程”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如今,弘扬“四德”正逐渐成为高新区村居的一种风尚,为建设“文明高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尊老敬老、乡邻和睦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文化惠民 提升幸福指数

  白天的文化大院里,丝竹交响;夜间的健身广场上,舞步翩翩;闲时的农家书屋里,文墨飘香……

  近年来,高新区把“文化惠民”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建设载体,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处处勃发文明新风新气象。文化惠民,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

  为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高新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为导向,通过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四大措施,让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实起来、强起来,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起来、美起来,唱响群众和谐幸福主旋律。

  广场文化百花齐放、文化下乡惠及百姓、农家书屋其乐融融;高雅艺术巡演,让群众感受交响乐的独特魅力;萨友俱乐部走基层,将一场场专业演奏送进社区、村居;淄博周末戏曲大舞台上,宝山京剧协会和高新区榆林吕剧俱乐部的演员们尽显别样风采……高新区不断打造文化惠民系列品牌,提升村居居民的人文素养和幸福感,让文化成果普惠高新区百姓。

  截至目前,高新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为农家书屋增配图书4200余册,为21个农家书屋配备“E农移动影库”,村村都有农家书屋,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尽情畅游书海。村级文化广场建设正在起步,为村居和社区广场舞队伍配备70台移动音箱;40多个村居对文化广场进行了升级改造,10个村居安装了LED大屏,22个村居目前已经签订了安装合同,高新区基本实现村居活动场所全覆盖,保障了室外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需要。电影“2131”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送戏下乡活动常演常新,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类文化社团方兴未艾。

  岁月流逝,四季更替。高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始终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一项项文化惠民活动为百姓生活添彩,更为百姓幸福增色;一个个文化成果正惠及高新区群众,共享成为新常态。

  乡村文明建设行动开展以来,高新区不仅将乡村文明外化为街净村美,更内化为文明风尚,使文明在乡村深深扎根。环境好了,乡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道德讲堂、“四德榜”、“文化墙”,一个个文明新风传播平台,让村里面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等好风气更浓了。如今,乡村文明行动已焕发出强大的感染力,文明新风渗透到了高新区的每一个角落。(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