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池州“四步法”建设美乡村 景美人更美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池州文明网

图为池州市美好乡村风景一隅

       俯瞰冬日的池州大地,一个个靓丽秀美的村居点缀其间,一幅幅青翠自然、整洁幽静的美好乡村秀丽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美好乡村,散发着泥土芬芳,记载着乡愁乡情,见证着乡村的变迁。三十多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安徽农村舒展,它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史,迈出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步。加快完成环境整治、道德引领、乡风文明、经济发展发展……美乡村的建设就像是多面体,折射出乡土的蜕变过程,彰显着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的建设理念,也见证了农民实现幸福中国梦的过程。

   环境整治 村子靓了

  “还是家乡好啊。”东至县胜利镇城北村余村村民余国平,5年前儿子在北京成家后,老两口也跟着去了北京。后来赶上建设美好乡村,村里水更清了,环境更好了,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他立刻回来将老房进行改造,“现在别提住得有多舒服了。”

       乡村之美,亦美在过程。美好乡村的建设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近几年,池州市紧抓“一个要求,一个目标”开辟建设之路,出台了《池州市农村环境整治“451”工程行动计划》,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要求;以“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为目标,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实施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现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化。

城北村是池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蓝图的一景,影射了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农村的变化过程。杨村走过了从全面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化几近完善的建设之路,现在幼儿园、路灯、垃圾中转站覆盖,内外交通顺畅便捷,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环村水泥路,休闲广场,太阳能路灯、绿化带、篮球场一应俱全,这里洁净、整齐、优雅,村民朋友喜不胜收。“这样的生活环境,给咱老百姓金山银山也不换。”一位杨姓村民骄傲的说。

  城北村只是池州近年来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池州市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以“451”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管理创新”五大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58个村庄开展村庄整治,涉及农户7.4万余户,惠及人口23.7万人。居者悠然自得,来者乐不思蜀。

       道德引领 人心齐了

       如果说村庄的焕然一新美在外化于行,那田间巷里的道德建设便贵在内化于心。

      “文明新风户”、“孝老爱幼模范户”、“助人为乐模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文明新风尚奖项的评选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却让村民在创建活动中扬起了笑脸,牟足了干劲儿。而这些笑脸被元四村村民搬上了村口的墙,被村民命名为“笑脸墙”。在创建文明村工作开展之初,元四村村两委在上级指导下就开始重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理事会根据群众意愿,开展了村民院墙统一改造,建设徽派风格的文化墙300米,于是村头有了展现村民淳朴民风的笑脸墙。如今的笑脸墙早已成为村民展示精神面貌,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废弃了15年的面粉厂,如今成了农民文化乐园,以后跳舞、唱戏就不用发愁了!”大渡口镇大同村农民文化乐园自开园以来,天天人满为患。文化乐园广场四周的墙上,贴着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和美好家园等内容的展示图,吸引许多村民前来围观。

        为了进一步深化道德引领,近些年,池州市政府、市委在村民中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公民道德建设月”中开展“身边好人评议”活动;组织“道德讲堂”走进千村万户;以创建美好乡村为主线,以促进村风文明为重点;以创评“十星级文明户”为载体,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村民们在评选过程中十分积极,美乡村的道德典型、道德故事还被能工巧匠画上了文化墙,大同村就展出了经全体村民选出来的20名优秀党员、30名好媳妇和30名好婆婆,以此展示党员形象和培育良好乡风。如今,家家户户的院墙都被五颜六色的先进故事所包围,展现了乡村道德建设新面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农民大步向前迈进。

     乡风文明 村民乐了

      让市民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一直都是池州美好乡村建设的宗旨。“十二五”期间,池州共建成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1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和5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场馆均实行免费开放,组织农村文艺演出活动15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9540场。文化民生成果惠及全市,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池州市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表演的《正月十五闹花灯》、《对花》、《打豆腐》、《送香茶》,本村农民葫芦丝表演《月光下的凤尾竹》、傩戏《刘文龙和番记.分别》、傩舞《国泰民安》、文南词表演唱《民生工程似花朵》等精彩的节目不间断地给老百姓带来一场场的精彩的文化大餐。

  池州市农村依托当地民歌文化资源,开展民歌教唱、教学活动,承办民歌大赛、“春晚”等活动;各县组建塘湾农民广场舞队、塘湾农民男子篮球队、塘湾农民乒乓球队,开展篮球友谊赛、乒乓球比赛和广场舞表演赛等文体活动;每年高频送道德讲堂下乡村、组织文明道德讲堂、未成年人传统道德教育、乡风民约大家谈等活动,开办舞蹈、书画、创业厨艺等培训班,开展具有农村特色、村民喜爱参加的趣味项目比赛。

  六十年前池州非遗文化罗城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如今池州非遗文化争先斗艳:九华山庙会、青阳腔等,这些来自乡间发扬于世的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打动着村民的心。池州市加大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初,各地深入开展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建成15个村级农民文化乐园,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传承经典的同时,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升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产业发展 口袋鼓了

  “以前确定的美好乡村建设点没有元潘,后来有关部门到村里考查后,觉得村美、环境好,于是把我村加进去了。”泥溪镇元潘村支部书记王建康说。经过5年的努力,元潘人硬是将一个人均收入与全县持平的村,发展到人均收入高出全县20%多。

  虽是冬日,村民院子里晒满了瓜蒌籽和瓜蒌皮在该村随处可见,“我去年种了20多亩,赚了七八万元,今年种植面积增加到了40亩,收了一万多斤干籽。”在元四组村民王得才家,一袋袋瓜蒌籽堆成了山。近年来,该村“两委”转变思路,大力发展瓜篓、皇菊、灵芝等高效生态农业,如今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面积的近60%,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85%以上。

 

    池州市正在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由 “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的转变,加强统筹协调,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协调推进,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不同角度展现我省美好乡村建设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诠释“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丰富内涵,寄托了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池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