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3
来源:合肥文明网
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无边美景引人入胜,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庐江县台创园内,特色农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亮点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于2012年启动了美好乡村建设,并把美好乡村建设置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全局,作为新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系统谋划,全力推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农村大变样、农业大发展、三农大跨越。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继续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初步确定了“五大重点任务”、谋划了“16项重点工程”,力争到“十三五”末,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合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当美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到巢湖市烔炀镇时,该镇中李行政村河口张中心村村民赵凌云“坐不住了”--家住巢湖之滨的她,常年从事鱼虾买卖,手头积累了一点资金,一直想在家门口投资兴业,美好乡村建设刚好是一个“出手”的好时机!
“美好乡村建设启动后,村里环境好了,来这里参观旅游的游客逐渐多起来。而且,我们这里交通方便,环巢湖大道就在我家门前。”赵凌云说,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决定,投资100多万元,在家门口建起了“新云鱼庄”,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
“2014年8月份开业至今,成本差不多收回来了!”赵凌云笑着说,每逢节假日,她家都有近十桌客人吃饭,旺季每天可收入四五千元。
赵凌云的转型并非个例。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环巢湖大道开通的好时机,全市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他们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周边人共同奔上致富路;农民富裕了,农村的面貌也悄然发生改变……
农村大变样
三年整治2326个自然村
类似“新云鱼庄”这样的农家乐,在河口张中心村已发展到了4家。而以前,全村都找不到一家饭馆。这一变化,与美好乡村建设不无关系。
据中李村党总支书记司友成说,河口张中心村是濒临巢湖北岸的渔村,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环巢湖大道月亮湾驿站位于村前。2014年,河口张被列为全省82个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自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先后投入240多万元,进行了一系列“脏乱差”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村边有紫竹园生态园、烔炀湿地月亮湾公园、巢湖好生态园、樱花谷等景点,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村民纷纷投资餐饮,发展农家乐。不久前,该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经验被省有关部门列为全省推广的50个案例之一。
据市统筹办专职副主任肖波介绍,自2012年合肥正式启动美好乡村建设至今,全市已规划建设211个省级示范村,整治自然村2326个,打造市级美好乡村示范区1个,整乡镇规划建设区5个;其中,首批49个省级重点示范村通过省里验收,第二批82个省级示范村基本建成,第三批80个省级示范村正扎实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点上有特色、线上有亮点、面上成规模、整体大提升的初步成效。
农业大发展
5年实现“八个突破”“八个翻番”
建设美好乡村,不仅要改善居民环境,还要发展现代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致富奔小康。
和其他地方一样,庐江县郭河镇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往主要发展传统农业,农民种植“一麦一稻”或“双季稻”,亩产值在3000元以内。自从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后,产值倍增,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老家就在当地的朱书生和徐云丽夫妇回乡创业,于2012年在台湾农民创业园流转土地100亩,建连栋温室大棚,发展设施葡萄种植等高效农业,给周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做示范。2014年,他们种植葡萄和甘蔗的收入超过百万元,还为周边十多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他们的带领下,当地已有六七户农民也跟着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葡萄种植,增加了收入。
市农委主任何杰介绍说,“十二五”以来,合肥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统筹城乡不断深化,农业实现 “八个突破”、 “八个翻番”。
所谓“八个突破”是指:粮食产量由292.92万吨增加到320万吨、菜瓜果总产量由204万吨增加到282万吨、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由90.56万吨增加到104.7万吨、植树造林总面积由185万亩增加到260万亩、“一村一品”特色村由250个增加到486个、“三品”认证由514个增加到756个、农机总动力由340.38万千瓦增加到433万千瓦、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由211万亩增加到363万亩。
而“八个翻番”指的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由100万亩增加到31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由26.39万亩增加到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由150家增加到434家、国家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由15个增加到8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由1386家增加到667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由588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土地流转面积由100万亩增加到304万亩、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6620元增加到15900元。
三农大跨越
未来5年三农再上新台阶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乃三农重任。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5年如何再上新台阶?何杰给出了答案--“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力争到“十三五”末,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合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我们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就是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城乡统筹新典范。”何杰介绍,“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确定了“5大重点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园区化,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完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美好乡村建设进程。
此外,合肥市还初步谋划了“16项重点工程”,分别是: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程、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工程、现代种业发展工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现代农业装备升级工程、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光伏下乡工程。(柳书节)
手记
城乡无界
走进庐阳区三十岗乡,犹如徜徉生态绿色海洋,仿佛在欧洲风情小镇漫步。你能感觉,这里是“乡村的慢城”。
驱车包河区牛角大圩,既可赏花摘果又能休闲垂钓,现代农业魅力无处不在。你会发现,这里是“都市的乡村”。
从都市到乡村,一路走来,明显感觉,合肥城乡界限已模糊!
这一变化,得益于以“全域合肥”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薄弱环节。
主攻薄弱环节,攻坚扶贫开发……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合肥让短板化作增长极,农业跃变为朝阳产业,农村田野充满希望,农民生活将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