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宿州紧抓文明创建之风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发布时间:2016-06-06

 来源:宿州文明网

  宿州城区15条街巷、港口路游园、彼岸星城游园、凤凰大道林带、铁路运河游园、康居苑游园等绿化建设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李雪英、杨志洲、郭志学,一个个普通的埇桥人,树起座座道德丰碑。

  宿州埇桥区将城区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修订印发《城区文明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月考核、月排名、月通报、季度奖惩、年终总评”制度,有力促进了城区文明创建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市容环境整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以来,埇桥区对扶疏路、天都巷等城区10多条主要街巷的市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共清理出店经营500余户,拆除违章搭建300余处4000余平方米。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原则,有序开展夜市排档专项整治,共规范夜市排档设置17处、面积33197平方米。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且运行良好,街巷市容管理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丰硕。今年以来,埇桥区共推选“埇桥好人”100名,提名奖 174名;“十佳环卫工人”10名,提名奖20名。 14人被评为“宿州好人”,其中,杨志洲、郭志学荣获“安徽好人”称号;李雪英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和“安徽省第四届道德模范候选人”;李雪英好人典型事迹被央视一套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全区11个街道43个社区和近郊3个乡镇试点村,均已完成志愿服务队和志愿服务广场建设。今年4月份,北关华地社区等5个社区志愿服务广场荣获“安徽省三星级社区志愿服务广场”称号;6月份,夹沟镇黄山村“清洁家园”巾帼志愿服务队获得全省“我最感动的江淮十佳志愿服务典型组织”荣誉称号。目前,该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已近10万人。

  扬鞭催马脱贫忙

  隆冬季节,走进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沈家村,几千亩蔬菜大棚成为白色海洋。“扶贫资金到农家,农民乐得笑哈哈,钢筋大棚连成片,一棚能赚2万元,党的政策暖人心,圆梦小康在眼前。 ”几位农妇边忙活边唱小调,脸上洋溢着喜悦。

  全国“三八红旗手”、合作社主任黄爱英高兴地说:“最近埇桥区扶贫办又下拔30万元扶贫资金,让我带动15户贫困农民每户建2个钢架大棚,让他们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迈上小康路,感谢党的好政策。 ”

  中央一声令,迅速就行动。 “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下基层,踏踏实实地带着干,把好脉,开好药,认真做好每一份扶贫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为农村、农民搞好服务,贫困村、贫困农民就能圆上致富梦,如期达到小康。 ”宿州市委常委、埇桥区委书记孙勇在扶贫攻坚大会上要求。

  坚持发展带动

  切实制定扶贫清单

  埇桥区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按照“以扶贫标准确定扶贫对象,以扶贫对象确定帮扶需求,以帮扶需求确定目标任务,以目标任务确定帮扶措施,以帮扶措施确定责任主体”的思路,编制了扶贫对象和需求、扶贫目标和时限、扶贫措施、扶贫责任“四项扶贫清单”,实现扶贫工作有序推进,确保贫困对象在2018年全面脱贫。坚持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好“怎么扶”

  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脱贫攻坚战中,埇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创新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充分发挥“五个一批”在脱贫攻坚中的主渠道作用,全力抓好各项扶贫工程落实。今年以来,通过建设1000个户用光伏电站、834亩设施大棚,实现5912人脱贫。通过发展现代养殖、特色种植1800户,实现4736人脱贫。通过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美好乡村建设、采煤塌陷区治理搬迁,异地安置贫困户612户1923人。通过纳入五保集中供养和低保保障,兜底脱贫6575户12251人。通过道路、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解决了20万人的出行问题、1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创新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针对贫困户缺少发展资金问题,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对所有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的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

  坚持精准推进切实解决好“谁来扶”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和 “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委主要负责人任第一组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光伏指导、产业扶贫、扶贫规划、双包工作、安全饮水及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平台、村级道路建设、效能督查等8个工作组,新增加区扶贫办人员编制5名,进一步强化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指导。强化工作覆盖。大力实施万名干部“双包”扶贫工程,组织省、市、区、乡镇、村万名干部包保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签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求贫困村不脱贫,帮扶单位不脱钩;贫困户不脱贫,包扶干部不撤回。符离乡村工业园。符离镇首届文化艺术节。

  乡村处处尽显美

  400多套深红色的别墅整齐排列;穿村而过的小河碧水流韵;路边盛开的月季花沁人肺腑;繁忙的公交车来往穿梭;文化艺术中心欢声笑语,这就是埇桥区省级美好乡村示范中心村——夏刘寨。

  夏刘寨村的变化得益于埇桥区“十二五”期间启动的美好乡村建设。作为这项活动的重要抓手,埇桥区委、区政府,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做实产业支撑、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使全区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扭住“规划龙头”坚持因地制宜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力争到2020年彻底改变全区农村面貌,把埇桥农村打造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齐全、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现代村庄。 ”宿州市委常委、埇桥区委书记孙勇说。

  埇桥区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坚持“绿色、人文、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特色、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坚持规划因地制宜。埇桥区在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时,以“四化同步”为着力点,以“三不三重”(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理念,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兼容美好乡村建设特色路。

  坚持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将全区美好乡村建设划分为现代高效农业村、旅游专业村、休闲专业村、工业特色村、综合发展村。

  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埇桥区在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中,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村民代表讨论的办法,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极具村域特色,达到群众满意。

  产业围绕新村转

  新村依托产业建

  埇桥区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一产连二连三”的产业发展速度,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引领和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推出农业、工业产业与服务流通业融合发展,注重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村。

  埇桥区美好乡村建设结合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专业村覆盖面,推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十一小长假期间,西二铺乡沈家村永盛合作社的生态采摘园内游人如织。 “这个采摘园内草莓、葡萄、油桃、黄瓜,应季蔬菜应有尽有,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观光采摘。 ”合作社理事长黄爱英介绍。

  走进大营镇韩圩村,远远就能看到一座座大棚相连,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30多岁在外打工挣钱回乡后建设起来的葡萄大棚,现在已经发展到100多亩。 ”一位热情的村民介绍。走进刘晓林的大棚内,藤稔、维多利亚、夏黑、无核白鸡心、提子……各种早晚熟葡萄处处都可以看到新、特、奇。 “这些葡萄都是精品,专门供应大型超市。 ”刘晓林说。据了解,韩圩村共有11000多亩土地,他们利用优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葡萄大棚产业,仅专业合作组织就有5家,家庭农场2家,专业大户4家,流转土地4500多亩,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供应到南京、上海、徐州等大中城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埇桥区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通过乡村产业不断促进持续增收。

  面子美 里子更要美

  “埇桥区把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作为美好乡村建设重中之重,以埇桥好人、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评比、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老幼妇孺怡然自得的纯朴民风得以彰显。 ”埇桥区分管副区长吴绪峰说。

  沈圩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300年前秦朝就在此设立符离县,白居易在此度过22个春秋,并留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绝句。沈圩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将古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修善了东林草堂,建起陈毅纪念馆、农耕文化馆,开展好媳妇、十大寿星评选等乡风文明活动,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提升。

  埇桥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这些特色文化也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得以彰显。西二铺村后张庄老人节,自1988年5月24日确立,迄今已度过28个春秋。该村结合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不断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树立榜样,敬老爱老正气在该乡蔚然成风。

  美好乡村——光明村。

  回乡创业奔富路

  水蛭,俗称蚂蟥,说起它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但在宿州市大泽乡镇农民岳彩席眼里却是生财的宝贝。水蛭成分以蛋白质为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溶解血栓、治疗中风、高血压、脑血管梗塞、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特效,市场需求潜力大。

  岳彩席一直在外地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水蛭养殖,便毅然决然的辞职,到江西水产养殖公司学习水蛭养殖技术。岳彩席学成归乡,自主创业,在大泽乡镇西寺坡村租赁50亩地,建造5个育苗大棚,初期投资200万元,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贷款50万元,自筹150万元,引进水蛭种苗20万条。平均每亩地能收获500斤—800斤水蛭,5斤水蛭出一斤干品,一斤干品可卖到500多元,一亩精养的水蛭可获纯利润1.5万元。

  城管议事委员会揭牌

  12月1日上午,宿州市首个以群众为工作主体的城市管理议事委员会在北关街道华地社区揭牌成立。

  成立社区城市管理议事委员会,目的是畅通诉求渠道,为社区居民送服务。委员会的成立,在政府、社会、居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通过在社区设立城市管理议事委员会,让群众参与议事,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和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积极性。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

  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今年以来,埇桥区委宣传部抽调年富力强的干部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力求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扶贫工作小组的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帮助转移就业;帮助改善贫困村内的道路、用水用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户解决危房、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 2015年区委宣传部拿出近3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帮扶对象脱贫。

  下一步,宣传部将细化三年扶贫计划,逐户走访调查,建档立卡,做到每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贫精准化。同时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贫困村水、电、路发展建设,争取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20项民生工程完美收官

  1-11月份,埇桥区33项民生工程累计支出资金16.69亿元,支出率90.23%,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危房改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美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奖补、公共文化场馆开放等20项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完美收官。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医保3个项目完成参合参保任务,其余项目全力推进。

  服务在计生 满意在群众

  埇桥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始终把“服务在计生,满意在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打实”推行计生便民服务,提升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水平,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优生体检“实打实”。街道专门建立孕前优生检查个人档案,详细注明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生育意愿和检查意向等信息,并安排社区计生专干陪同到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孕检,把体检结果送到家。在入户讲解优生优育知识的过程中,计生专干由生人变熟人。奖励扶助“实打实”。街道建立奖励扶助档案,按国家标准定期发放奖励扶助金。对0—16周岁的独生子女父母实行奖励,每年发放独生子女奖励金十余万元;为0—6周岁独生子女及父母办理意外保险;为计生特困儿童发放慰问金。

  埇桥的“健康卫士”

  埇桥区疾控中心坚持以“防控疾病”为中心,不断完善防控医疗技术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打造高质量的医护防控队伍,精心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该中心积极开展疾病调查,传递防控知识,救治疑难病症,疾病类民生工程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地方病、慢性病防控稳步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蓬勃开展,全年免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8种,其中彩页、书册、明白纸398872份,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32个,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553场次,开展广场、村居、社区、学校等专项活动11次,受益群众64863人。(张成伍 卞鹏飞 代玉娟 郑杰 马艳丽 屈浩伟 钱本庭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