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6
来源:鄂尔多斯文明网
冬日,走进独贵塔拉镇东口子自然村,红墙红瓦华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一看便惊艳;而其内里的“柔软”,也颇具感染力。一处处红墙不只以“红”耀眼,更以“文化”直抵人心。“24字”核心价值观分外醒目,犹如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孝为先、诚为本”在人们心头生根发芽;“善行义举四德榜”的上榜者,也成为村里人争相学习的对象。文明,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灵。由外至内,东口子都在演绎一场全新的蜕变。
东口子的喜人变化,是杭锦旗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电通了、路平了、水净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照亮了农牧民的生活前程。但是如果农村牧区文明意识淡、邻里纠纷多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农牧民的精神面貌不能真正改变,这幅新画卷所展示的成果,也将难以长期保持下去。
杭锦旗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自治区文明旗为目标,将“孝为先,诚为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突破口,采取培育文明新风、提升道德素质、弘扬传统文化等措施强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使“追求文明、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回荡在乡村牧野,滋润人心。
抓基础 促提升:文明美景入画来
红黄相间的铁大门,灰白的墙、紫红的琉璃瓦屋顶,屋里更是一派现代化的装修。走进独贵塔拉镇芒哈图村村民刘文清的家,要不是墙上一幅危房改造新旧对比图的提醒,根本想象不出改造前这里曾经是那么破旧。一条条柏油路,更是犹如一根根连缀的飘带,把整个村庄连在一起。
刘文清的妻子胡二翠搬进新家的头一天激动得落了泪:“以前住土房房、烧葵花杆杆、喝有氟水,现在是住新房、喝自来水、做饭还用上了煤气,真是想也想不到会享受到这么好的生活条件。”
清新靓丽的村庄,映衬着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洋溢幸福的笑脸,争先恐后地向你讲述甜美动人的故事……
“红瓦白墙绿树绕,家家门口路灯照,街巷整洁环境美,出门不再踩泥巴,健身娱乐有广场,文化室里人气旺……”锡尼镇中图村老百姓的话语里,描绘的是农牧民祖祖辈辈热切期盼的美好生活。
2014年以来,杭锦旗将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与 “乡风文明大行动”有机结合,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将生态环境、文化因素、历史脉络等特色融入村庄规划、庭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力争使每一项工作都以民为本,扎实有力,在“水电路讯房,社教文卫商”上突破,不断为群众幸福加码,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牧区面貌,为文明乡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教育 造氛围:文明之花处处开
村庄美是外表之美,民风美是根本之美。
2014年6月,杭锦旗爱我家乡文明行——“孝为先,诚为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随之,组织了“孝诚之花 绽放杭锦”专场义演、公益广告巡展、朗诵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大赛、好家风家训征集等19项系列活动,热情讴歌杭锦旗的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民风之美,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全面开展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杭锦人”等评选活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深入推广张敏、王有诚、张海龙、莫日格德、王玉英、张改花等诸多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
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还专门组建了乡风文明大行动理论宣讲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融入乡风文明、村容村貌、“六个提倡六个反对”、“孝诚”文化等内容,以巡回宣讲、设立乡风大讲堂、三下乡服务、大学生小分队等形式,大家纷纷走出大楼、沉下身子,进村庄、入嘎查。在田间地头、在老乡炕头,在广阔的杭锦大地上,处处可见宣讲员活跃的身影。
与此同时,按照“一村(嘎查)一特色”的原则,通过巧妙构思、多方比对,用通俗易懂、贴近农牧民生活的元素,书写、绘制文明标语和图案,努力将“空白墙体”变成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民风的窗口。借助文化墙、公益广告牌、顺口溜传单、三句半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农牧民心田、融入村民生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村民们谋求发展、和谐相处、文明进步的氛围越来越浓。
抓环境 革陋习:文明新风遍城乡
人可以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人,塑造人。
杭锦旗完善了社区、嘎查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共建“草原书屋”,全面组建家门口的文艺演出队,免费放映电影,进而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推出“孝道、诚信‘红黑榜’”,“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孝老之星”评选等社会风尚培育活动,涵养了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契合了农牧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发展愿景,激发了农牧民热爱家园、崇尚文明的内在积极性。
村民自发达成“清洁约定”,主动摒弃生活陋习,纷纷加入到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的队伍中来。吉日嘎朗图镇苏布日格村村民刘二旦和吴灵芝夫妻俩,每天都去新建的村广场活动活动,每看见有随地丢弃的杂物,就捡起来扔到固定垃圾点,还对村民们说:“咱现在的环境多干净,你们咋好意思乱扔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咱自己应该好好维护了哇。”
“以前家家户户差不多,现在还要像以前,要让别人笑话呀!”隆茂营村支书郭光介绍说,“我们村有个后进户,做甚都不图个好。这次我们通过村民投票选红黑榜户子,他上了黑榜。开始他说‘这有甚了,我不在乎’。榜贴出两天,他到村委会求我让撤下来,保证以后一定学好呀。”如今,隆茂营村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村民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许多村庄也探索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乡村露出了洁齐美的崭新面容,乡风文明的基石更加牢固,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和提高。
读书看报、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喝酒猜拳、聚众赌博的少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在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农牧民群众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抓载体 创机制:文明和谐乐万家
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
杭锦旗将“乡风文明大行动”与“十个全覆盖”、 创建自治区文明旗、“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涵养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强力推进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振美丽乡村的“精气神”。
全面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评比活动,营造崇德向善、感恩敬畏的社会风气;“好家风、好家训”有奖征集,共征集到家规家训136条,家风故事64篇,并与“文明和谐家庭”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发放《杭锦旗文明守则》、乡风文明倡议书、“孝为先 诚为本”活动宣传日记各2万份,引导居民修身律己、遵德守礼。
走在巴拉贡镇的每一个村嘎查,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块公示栏——上面是各家各户的“文明星”数。这是杭锦旗在实施乡风文明建设中,把过去曾经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赋予新的内涵。在评选中,把标准定得更加贴近实际,让“星”的约束力更强。兴建村支书武占在谈到“十星级文明户”的作用时这样说:“这项活动过去我们这里也曾经搞过,但是由于只注重评,不注重发挥评比结果的作用,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现在不同了,评选是经过村委会一家一家地评,评出的结果不仅挂到了一家一户的门上,而且在村子里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公示栏。同时,不是一评就永久有效,而是要定期开展复评,该增星的增星,该减星就减星,大家互相监督。其实每个人都是很要面子的,这样一来,就促进了文明风尚的形成。”“不要小看这十颗小星星,它们可是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一个大载体。”镇宣传委员茹乐玛补充说。
善始善终的落实,善做善成的推进。杭锦旗乡风文明大行动持续深入的开展,改变着乡风民风,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文明气息,顺应了广大老百姓的新期待——文明生活、红火日子、幸福梦想正在加速照亮现实,铺陈出农村牧区多彩和谐的美丽图景。(鄂尔多斯日报 孟瑞林 马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