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惠州文化融合创新模式活化乡村之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6-06-08

 来源:惠州文明网

  张华嫁到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23年,见证了村庄的兴衰,曾经人来人往的街头一度变得冷清。如今的观背,又带给她诸多惊喜:不到一年时间,斑驳的院墙变身唯美壁画,破旧的房子实现华丽转身;旧石磨、旧瓦罐等小物件散发出浓浓的乡愁;文化团队接连入驻,闲置老屋成了“抢手货”……观背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壁画村,村民回归、游人如织。

  城镇化浪潮下的传统乡村如何守护精神家园,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观背村走出一条文化活化乡村之路,打造美丽乡村。

村民在观看壁画。

  “空心村”的尴尬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

  观背村,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村中有一座700多年历史的古桥——保宁桥,见证村庄的变迁。曾经,每年3月举行的盛大朝拜会如精神纽带般吸引村民全情投入。大街小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观者如潮。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村民形容观背村的一句顺口溜。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观背村历经三次征地,逐渐成为“城中村”。

  纵观全国,近年来“空心村”不断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曾表示,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到2010年消失了数十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村落。

  去年9月,陈湘到观背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时,已有近六成村民搬离旧村落。

  一个占地0.3平方公里的老村庄,成了“空心村”。老房子长期闲置,墙体剥落,长满苔藓,破旧不堪,不少出租作废品店或开了小作坊。

  村落衰退,不仅是村容村貌不好,村风民风也为大伙诟病。

  由于土地多被征收,闲下来的村民,有些爱上了打麻将,有的喜欢泡吧……村民杨昕然深有感触地说:“大伙住在一个村子里也不贴心,都是各做各的”。

  村落荒废、民风不淳、文化式微,旧村落成了村民心中的隐痛。观背村该何去何从?

  “空心村”的活化

  老屋巧“整容”成了抢手货

  曾经熟悉的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一个个消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沈迟说,农村的“空心化”不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在减少,村庄在湮灭,还体现为很多新农村已经没有传统文化的价值。

  改造中,整村拆建重塑的例子并不鲜见。但大拆大建带来的是“城市化”的农村,乡愁随着高楼大厦的拔起,消失在云端。

  旧村落改造是否有新路子?能否花小钱办大事,既盘活现有资源,又留住乡愁?

  “北京798艺术区利用旧厂房改造成综合文化体。我们能否‘移花接木’改造旧村落?”陈湘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时,抛出了他的想法。

  “虽然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永远不可能改变。”去年初,陈湘一个月内和七八拨民间团体洽谈,可是对方一看观背村又脏又乱,都不禁摇头。

  陈湘决定先行动。他相中了一间废弃的老屋,这里长满杂草、墙体破损。通过众筹,他解决了改造资金的问题。

  今年3月,花了12天、1.8万元,陈湘完成了废弃老屋的“整容”:外墙粉刷一新,《古地漫话》壁画记录了观背的前世今生、习俗故事;精心打造的小庭院取名“一亩三分地”,有小水池、有花草、有水缸瓦罐,颇有农家风情。

  “这些材料旧物新用,成本很低,却能原原本本地展现乡村风韵。”博罗县政协文史委委员徐穗辉认为,这种模式留住了乡愁,让传统村落成为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

  一石激起千层浪。“桃李满天下”庭院随之动工,它用稻草、芦苇秆搭建凉棚,用废弃的陶瓷罐做喷泉,用废旧的石磨做茶台。

  样板出来后,友人将改造前后的图片发上网,引来一大批网友点赞。之前犹豫过的民间团体纷纷找上门,一时间观背老屋成了抢手货。目前,第一批进驻该村的30个文化团队已开始打造,还有50个有意向进驻观背的文化团队正在对接房源。

  文化团体进村,文化产业随之萌动。痴迷茶文化的茶馆馆主李勇华,每周末免费培训茶艺,每月举行茶会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斗茶、盲品等茶艺竞赛。村民陈先生说,农村人喝茶多为解渴,看了茶馆的泡茶茶艺后,才知道泡茶、品茶还是很有讲究的。

  “空心村”的蝶变

  墙绘“六尺巷”村民把路让

  中国梦、岳母刺字、桃园三结义……沿着村道一路行走,一幅幅唯美的画面穿越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跃然墙上。

  徜徉其间,谁会想到眼前美景,曾是长满苔藓、残破不堪的旧墙壁?“最初,我们只想在旧墙壁上画几幅宣传画,却意外受到村民们的好评和欢迎。”陈湘说,随后他们专门请了市东坡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创作团队,以公益的形式为该村度身制订壁画。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400多幅、约2000平方米的壁画精彩亮相,顿时成为村民的“心头好”。他们自豪地在网上、微信上“晒”相片,观背村也被网友们称为“壁画村”。

  每到周末,一批批游人慕名探访“壁画村”。东莞游人黄英感慨:“这种不起眼的小村落比比皆是,但经过巧手打扮,却让人如此惊艳!”

  村容村貌的改变,让村里的人气又旺了起来。晚上,走进观背村,路灯与彩灯相映成趣,村道上徜徉着散步的人。在房子内,青年人、文化团体会举行文化活动,练乐器唱歌。

  其实,文化融合改变的不仅是村貌,“育人”也在悄然进行。

  此前,该村一张姓人家门前,一堵长约10米的砖墙孤零零地“站”在宽阔的路中间,影响交通。砖墙的左侧为水泥地面,右侧是土路,界线十分明显。经打听得知,砌墙的人家正是想与别人“划清界限”。

  巧的是,这户人家房屋的侧墙面积很大,很适合画画。于是“六尺巷”的典故“跃然墙上”。画面的右上方赫然题着“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就在墙画画好一个月后,这户主人找到村干部,愿将门前“十米墙”拆除,“让路”给来往邻居。

  “墙绘的内容有德、有法,是法德宣传的好阵地。”罗阳镇镇长林志华说,以墙绘为依托,观背村打造成法德同治示范村。

  文化团体的进驻,让文化在村民身上发生化学反应。

  博罗县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每周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或清洁观背,或为村民义诊、义修。

  看到“外人”不遗余力为观背作贡献,村民也被感染了。杨昕然多次捐款支持观背村的改造。村里组织民兵应急队、治安巡防队、消防抢险队等3个队的邀请发出后,名额一下子就爆满了。

  文化让观背村重新焕发生机,被诟病的村风慢慢得到解决,“空心村”如今正变为“实心村”。

  “这种‘记住乡愁’是一种‘乡间’‘乡村’‘乡里’‘乡土’的完美结合。”惠州学院教授刘薰词认为,“观背模式”的主题是“留住乡愁”,它将现代文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烙印相融合,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人居文化,达到农民回流、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惠州日报 记者 李燕文 田铁流 孙晓说)

 

  文化融合,既留住了乡愁,又盘活了整个村。博罗因地制宜,创新“观背模式”,欲融合周边几个村,谋求“大观背”的蝶变。目前,该县还将这种文化融合的模式移植到新农村建设中,在7个村先行先试,每个村一个文化主题,开始新一轮的村庄蝶变。(惠州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