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甘肃:岷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6-06-12

 来源:甘肃文明网

      深秋时节,穿梭在岷县的田野乡道之间,到处一片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貌———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崭新的村庄镶嵌于山间,宽敞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喜笑颜开。

  近年来,该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灾后重建、扶贫开发、富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培养等工作相结合,激发了“农村细胞”的活力,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美了

  硬化路铺到家门口,自来水通到灶头前,白墙青瓦坡屋顶的二层小楼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日前,笔者走进寺沟乡八步川村村民吴国军的新家时,眼前一亮。

  “这边广场平又宽,那边建起幼儿园,舞台超市卫生所,老人有了幸福院,环境美来空气鲜,日子赛过活神仙……”说起村里的变化,吴国军滔滔不绝地向笔者介绍了起来。

  该县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行路、吃水、住房、上学、就医、文化娱乐等问题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完成“7·22”灾后重建异地安置27个村、“5·10”和“7·22”灾后重建贫困户危房57357户、维修加固46068户,实施“三池一改”沼气池470座,各村告别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特别是灾后重建风貌改造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使一排排整洁美观、错落有致、设计独特的现代民居楼房耸立在公路两边,时时刻刻让人感到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可喜变化。

  产业兴了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中寨镇中寨村白墙青瓦的小康屋掩映在绿波荡漾的树丛中显得格外漂亮,不远处的宏远养殖场里偶尔传来几声牛羊的叫声……

  正在牛舍边看牛羊入舍的后宏坤介绍说:“这几年靠着养牛养羊,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过得越来越好。”2013年,一直靠打工生活的后宏坤依托县上的政策扶持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当年年收入4万元。靠着勤劳的双手,后宏坤还盖起了一幢二层小楼。“虽然还有贷款,但今年的收入还不错,估计年底就能还上了。”他底气十足地说。

  后宏坤的底气,源于该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加大了对富民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些产业托起了农民致富的新希望,让群众拥有了自己的“土银行”。

  “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群众的口袋鼓不起来,‘美丽乡村’也就是一件华丽的外衣。”该县的决策层认为。基于这一认识,该县始终把发展中药材、畜草、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今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5.26万亩,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上半年完成牛冻配改良0.16万头,改良肉羊4.76万只,落实各类养殖场(小区)84个,培育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户1587户。同时,该县还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速产业经营一体化,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家,有力地带动了3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乐了

  农家书屋里,农技书籍摆放整齐,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读书看报;农村文化广场上,夜幕下男女老少伴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村民调解室里,调解员正耐心地做矛盾村民双方的思想工作……该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为每个村都量身定做文化建设方案,支持提升文体活动点、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等文化基础项目,发展广场文化、乡土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全县各村均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帮助村民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夯实了村民素质的知识基础。

  “以前,村子里的人放下农活,除了打牌赌博就很少有其他活动,邻里纠纷也多。现在大伙空余时间跳舞、唱戏、读报,还可以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和谐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西江镇富康村村民杨招娣笑得合不拢嘴。

  为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该县还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民参与学习培训、法制教育、民主管理、群众评议、文化娱乐的阵地,定期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村、信用村、卫生清洁村庄、最清洁农户、道德农户等评选活动,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让农民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增长见识。同时,县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也不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风文明。

 

  如今的岷县农村,环境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了,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提高了,一幅环境整洁、设施配套、舒适宜居的幸福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岷县宣传部 马海霞 张娟娟 张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