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14
来源:洛阳文明网
惟妙惟肖的“铁谢古渡口”文化墙
改建前
崔窑村的星级农家乐宾馆
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广场
整洁的孙凹广场
改建后的健身广场
核心提示
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改善是重要内容,优美的环境不仅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更是增强城镇吸引力,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根本需要。孟津县白鹤镇党委、政府按照“全面整治、打造亮点”的总体思路,加强谋划,全员参与,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有效落实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精心打造特色文化亮点,全力书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1 充分发动群众 打造活力白鹤
“我在村里住了50年了,现在村里的环境和以前完全是两个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变成现实了。”“多亏了他,我们的生活才有了这么大的变化。”金秋时节,走进孟津县白鹤镇任庄村,当问及如今的生活环境时,村里的老人们赞不绝口。
他们所称赞的,不仅是现在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多的是带领大家改善环境的“领头人”,村委会主任靳卫科。
提起任庄村,熟悉这里的人们都难免会感慨这里的巨变。人口多、面积大、居住分散、位置偏僻、道路狭窄,尤其是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困难。村道两旁的猪圈和旱厕一到夏天就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蚊虫肆虐。以前的任庄村环境脏乱差严重,经济发展滞后,被列入孟津县第七批后进村进行整顿。如今,走进任庄村,道路平坦、绿树成荫,村民房前屋后花草茂盛,让人眼前一亮。健身广场上健身器材配置齐全,人们在健身器材上健身,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跳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说起任庄的巨变要追溯到去年那次换届。2014年11月进行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党员和群众推选原支部委员王胜虎为党支部书记,推荐在外办企的靳卫科回村任村委会主任,获得选举通过。
今年42岁的靳卫科在外从事服装贸易多年,在郑州、洛阳都有自己的企业,并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那时的任庄村脏乱差问题严重,群众怨声载道。为了不负乡亲的厚望,他把企业交给家人打理,精力全放在村务上。当时,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县、镇正在推动村容环境整治,为了让任庄村重新振作起来,他就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他的“三步走”战略。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第一步,他要先把村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通过科学组织,村里召开了第一次全体村组干部会,明确了思路,强调了纪律,也给每名干部都压了担子。
第二步,要让村内的环境好起来。为这事,靳卫科没少下功夫,在他看来,环境整治是大家的事,要让群众认可,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全体村民大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群众,他干事创业的决心与大家多年来的期盼不谋而合,群众配合的积极性提高了。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说干就干,修村道、拆违章建筑、清杂物、建广场、装路灯、栽花种树、粉刷墙体……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步,就是要让群众的生活幸福起来。因为任庄村的环境整治力度大、效果好,市、县多次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兄弟乡镇甚至外县市不断来参观学习,让本来后进的任庄村群众内心充满了自豪和荣耀。村民们重拾起多年不拉的弦子,组织当年的戏班子,在新修的广场上唱起了戏曲,还自编自演起三句半。大家的信心足了,觉悟也跟着提高了,都在自觉维护着村内的环境,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当然,靳卫科的“三步走”战略离不开他的“三重奏”,即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靳卫科说,任庄村基础差、底子薄、整治难度大,要想把工作干好,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干群众认可的事,为群众办实事。村里没有钱,要想整出个样来,必须依靠群众,让大家自己动手把自家猪圈、厕所拆掉,把杂物清走,村里再统一规划整治,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起初,道路硬化,路肩培土,要求群众拆除自家不合理建筑,大家积极性并不高,他要求村干部带头行动,三天之内自行将自家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干给群众看,实实在在的行动使群众看到了他们的决心。在具体工作中遇到个别群众不理解或者不配合,他们耐心劝导,对于有困难的家庭,他带领大家积极帮忙。很快,村里就顺利完成了1.5公里村道整修硬化,对5公里村道进行了路肩培土及绿化。紧接着,任庄村又在王庄自然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安上了路灯、装上了健身器材,建起了白鹤镇首个村级水冲式公厕。
在这期间,群众共自行拆除违章建筑3万余平方米,自觉清运自家房前屋后垃圾、杂物2万余立方米,为镇、村节省了一大笔资金。其他自然村的群众看到了王庄村的变化,纷纷找到靳卫科要求对自己所在村组进行整改。
“只要群众愿意,事情就好办。”他又带领村干部逐组召开群众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一组一策、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如今,孙凹、李家门、蒋朝阳、交枝沟、古庄岭、柏疙瘩沟等自然村也纷纷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整治工作,在三秋大忙时节也未耽误工期。
实践证明,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到群众中去,做群众认可的事是就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搞好环境整治的核心。
2 发掘特色亮点 打造魅力白鹤
白鹤镇位于孟津县北部,南依巍巍邙山,北临滔滔黄河,全镇辖31个行政村,320个村民小组,6万人,镇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是孟津县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环境整治工作难度最大的乡镇。任庄村的变化只是白鹤镇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根据全市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要求,该镇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全面整治、打造亮点的整体思路,从2012年开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孟津县举行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观摩会。在观摩会当天,与会人员对全县10个乡镇的文化广场、排水渠道等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村庄美化绿化、景区沿线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等整治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白鹤镇脱颖而出。
“建设美丽乡村,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期盼。实现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愿景需要我们对这项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升。基于此,我们要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地把这项工作持续不断地向纵深推进。”提到美丽乡村建设,该镇镇长谢睿这样说。
为确保活动有效开展,该镇广泛动员,全员参与。仅今年年初至今,该镇已投入人力5000余人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300余万元,清理垃圾4万立方米,绿化道路20余公里,配套设垃圾箱400余个,清理排水沟13000多米,新建标准化垃圾处理场1个、污水处理厂1个。为形成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该镇成立督查组,坚持每周两督查两通报制度,同时每月召开一次环境整治观摩会,进行现场打分,表先促后,全面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白鹤镇充分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在各村深入挖掘各自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魅力村落。
铁谢村依托黄河古渡口文化,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实现村容村貌整齐干净,在对村庄绿地面积和文化广场进行改造的同时,对村庄进行精心打造,结合该村历史文化绘制文化墙,着力体现昔日滚滚黄河船桅如林的“黄河第一渡”的繁荣景象。
河清村是孟津县白鹤镇境内最西边的一个古老村庄。该村位于黄河小浪底大坝下游一公里处,曾是史上沟通黄河两岸的著名渡口和军事要塞。该村依托著名的古津渡口和军事要塞,还原孟津古县城和皮、徐大军渡河时的景象。通过环境整治,河清村环境变美了,干群关系和谐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像这样的村落还有很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实现一村一品,亮点突出,白鹤镇今后将继续着力打造出更多独具特色的魅力乡村。
3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实力白鹤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
该镇将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有效结合,在各村建设文化墙;积极开展文明进村、文化进村和文艺进村等活动,实现了环境整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形神合一,形成了村民齐抓共管的美丽乡村建设保障网。
建设美好乡村,人们不仅渴望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对富裕美好的生活也同样充满期待。“想方设法让他们富起来,这是将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一个体现。”谢睿说。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素有“中原北戴河”之称,白鹤渡口号称“中国第一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科普宣传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走进白鹤,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汉陵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一串璀璨的明珠自西向东罗列,景色宜人。区域内黄河奇石资源丰富,奇石文化名扬天下,沿黄居民以黄河奇石为“画纸”,创作黄河石画,作品精妙绝伦,深受各界欢迎。
镇党委、政府科学统筹,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借力文化展翅飞”,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打造黄河中下游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洛阳北线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以西霞院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向东向西辐射,着力建设融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打造黄河中下游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
此外,该镇还着力引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崔窑村是白鹤镇首批环境整治达标村,目前正在争创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完成了基础性环境整治,村庄面貌在实现了干净、整齐、亮化、美观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该村依托孟扣路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带的产业优势,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发展星级农家乐项目。
该项目秉承前店后园的设计理念,按照“吃农家饭、住农家店、摘农家果、享农家趣”的思路开展经营活动。由镇政府牵头并制定出台了扶持优惠政策,帮助经营户申请全民创业资金以扩大经营规模。在外观形象设计上,除亮化、绿化外,还实现了室内干净整齐、设施统一。农户后院种植草莓、石榴、葡萄、苹果、红梨、桃、杏等,在果树周边种上时令蔬菜,供游客采摘食用,使游客享受到瓜果采摘、体验农活、品尝农家饭等带来的乐趣。目前该项目已吸引全村25户农户参与。现在项目已基本建成并开始营业,预计年总收入可达500余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余元。
崔窑村农家乐项目如火如荼的发展是白鹤镇实现产业富民的成功探索。该镇将这一模式成功复制,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引导各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其中,沟口村将山坡上较为零散的土地统一流转给大户承包,发展千亩谷子种植,喜获丰收。七里村将土地流转后发展软籽石榴、黄金梨、大棚蔬菜种植,实现群众增收;鹤北、长秋、王庄等村群众则借助区域内黄河奇石资源,发展奇石、石画产业,作品精妙绝伦,深受各界欢迎,群众收入也得到有效提高;学院、任庄等村则因地制宜发展烟叶和杂粮种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使白鹤镇实现了从乡村美起来到乡亲富起来的跨越。
喜人的变化看在眼里,幸福的生活甜在心里。在白鹤镇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重新定义着心目中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陈宁 卫艳丽 赵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