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盘锦兴区小村庄变身“小清新”

发布时间:2016-06-30

 来源:盘锦文明网

 一年前处处脏乱差,一年后排排小清新;一年前雨泥晴灰,一年后油路明亮。通过宜居乡村建设,盘锦市兴隆台区兴海街道粮家村这个昔日的小村庄,如今有了新模样。

  “雨泥晴灰”变“油路明亮”

  63岁的刘凤香,一直生活在粮家村,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亲眼见证了乡村小路“旧貌换新颜”的变化。

  她回忆说,粮家村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人,孩子遇到下雨天没有一个乐得起来的,可把村民给“愁”坏了。

  宜居乡村建设,道路建设是一个“坎”。解决行路难是农民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2014年,新任两委班子上任以来,严格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村里投入使用140万元,维修黑色路面约7公里,维修砂石路面4.35公里,泥土路改造0.82公里,修建治理边沟 11000 米,彻底结束了“雨泥晴灰”的时代。为了美化环境,村里还植树14885棵,栽花6700株,安装路灯78盏。

  刘凤香说,现在的村路干净整洁,两旁栽满了花草树木,夜晚在路灯照射下,好一幅和谐的乡村画面。

  “脏乱差”变“小清新”

  村里保洁员李海萍说,以前村口、河道、田间地头,四处垃圾堆成山。只要一刮风,塑料袋、废纸满天飞。

  从去年起,环境大有变化。我们群众自己动手,美化家园,跟我一样的困难群众通过自荐报名还当上了卫生保洁员,监督管理村庄卫生环境。

  过去,长期存在垃圾围村、庭院内杂物乱堆等“老大难”问题,这回在宜居乡村建设中,都得到了有效解决。粮家村,早在2014年初,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垃圾清理风暴”,主要是清理积存垃圾、治理污水乱流,达到“二无一规范”的效果,实现“一眼清”目标。同时,推行“全天保洁、垃圾上门收集”工作法,落实住户“门前三包”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脏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五乱”陋习。

  活动开展仅半年时间,垃圾围村、庭院脏乱的现象就不见了,老百姓开玩笑地说:“这次把积存多年的垃圾都清掉了,感觉生活在这个村特别幸福。

  村主任吴东博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有了底气,你到村里随便转,看不到积存垃圾,各家庭院都整洁有序,我们村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目前,全村配备了126个垃圾箱,累计清理了1203吨垃圾,安装室内卫生厕所409个。村里还建立了环卫工作长效机制,明确责任,全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庭院敞亮,农户即将用上天然气,全部使用上冲水式厕所。

  “扛起锄头种地”后“放下锄头跳舞”

  “大姑娘美来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步行来到村上,视线就被远处村庄内传来的动感音乐和跳动的人群深深吸引。

  村里有喜事?笔者不禁问道。我们村民现在天天都如此,只要一闲下来就相约到去年新建的文化广场唱歌跳舞。过去村民只会扛起锄头种地,现在又能放下锄头跳舞,多好啊!舞蹈队李娟回答道。

  的确,过去这里还是一片荒田,现在都能在那里跳舞演节目了。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粮家村不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把村级文化广场建设作为宜居乡村的重要抓手,去年6月,完成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设和文化墙的建设。

  面子要,里子也要。该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在全村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活动,还与周围的村子开展了交叉式现场观摩点评室内环境卫生活动,通过评比,挖掘乡风文明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一批身边好人、先锋模范,感化教育广大村民,形成文明、友善的良好民风,凝聚起宜居乡村建设正能量,李希红等40户卫生示范户上光荣榜,使村庄温馨而和谐。(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