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禅城番村村民主动“管闲事”昔日垃圾村而今街美花香

发布时间:2016-07-08

 来源:佛山文明网

   番村牌坊村道边车辆停放有序,道路通畅

   义务城管巡查员对村内卫生黑点进行登记检查

   整洁干净的宣传栏,广告乱张贴现象消失。

  4月27日,记者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番村走访时发现:这里看不到占道摆卖的摊贩、随意停放的车辆、胡乱张贴的广告、发臭乱扔的垃圾;身穿橙色制服的巡查员驾驶着流动保洁车穿街过巷,紧盯路面垃圾;在番村学校门口前,学生在佩戴着红袖章巡查员的引导下有序地走出校门……

  番村,是位于佛山大道以西,流动人口占全村人口五分之三的城中村。一年前,番村引入“城市保姆”(由物业公司承担起城管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保洁“三班制”,除四害,劝阻乱搭建、乱张贴,打捞村内河涌上的垃圾等)后,发生了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变”,从禅城一众城中村中脱颖而出,华丽变身为花香街美民安的宜居乡村。

  这场由外美肤表到内强肌理的城变,维护村居环境干净的理念也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习惯中,成为举手投足间的自觉行动。

  昔日

  “穿上城市外衣 留在乡村状态”

  在佛山大道以西,魁奇路北侧的番村,因有着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上世纪90年代村内先后办起了多家以建陶、五金模具、塑料制品等为主的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超前带来的直接的影响是一批又一批的外地人涌进了番村。

  “走在村道上遇见5个人,其中4个多半是外地人。”石湾镇街道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灿金告诉记者,番村流动人口最多时曾达8000人,而本村户籍人口只有2000多。然而,在村民沉浸在因物业出租带来可观收入的喜悦时,因忽略城市管理带来的问题,如垃圾乱丢、汽车乱停、摊贩乱摆卖等现象随之出现在番村的街头巷尾。跟很多城中村一样,番村因此被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

  “在垃圾中长大,在垃圾中生活,在垃圾中工作。”昔日,番村人流传的这句话透着浓浓的无奈与自嘲。在番村土生土长、分管村内卫生工作的村干部劳文铸,除了要忍受垃圾围村的痛苦外,还要无奈地接受村民的对卫生工作不满意的指责。“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在村里,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对我指指点点。”说起过去的经历,劳文铸表露出一脸的无奈。

  为此,番村村委会想过很多对策:配合街道开展城市网格化进行“人海战术”;下属三个村民小组各自聘请保洁员打扫村道卫生,定时倾倒垃圾;加大投入改善村内的村道、垃圾桶、公告栏等硬件设备……可是,由于保洁标准不一样,清洁水平参差不齐,人手不足等问题,难以起到根本性作用,也容易引起反弹。

  “穿上城市外衣、留在乡村状态”,这是人们对番村脏乱差环境最贴切的形象描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对深圳、顺德等地的社会管理经验进行学习总结后,石湾镇街道转变思路,向物业公司购买城市管理服务。在劳文铸看来,就是“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城市管理力量”。

  改变

  “宁可分红少 也要环境好”

  2014年5月,深圳市鑫梓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梓润物业公司”)悄然进驻了佛山大道以西的四个农村——沙岗村、塘头村、番村、河宕村,试运行农村环卫保洁一体化工作。该物业公司作为“城市保姆”,承担起了城管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保洁“三班制”,除四害,劝阻乱搭建、乱张贴,打捞村内河涌上的垃圾等。

  鑫梓润物业公司市场部经理张智杰告诉记者,他们使出的首先是“人海战术”:按番村村民小组分为三大片区,各个片区有主管、班长、保洁人员,每天凌晨4时就开始干活,对村里主干道、横街内巷进行大清扫;8时至12时是不间断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午至晚上8时清扫与保洁交替进行……

  城中村最难处理的不是堆放在一旁的垃圾,而是路面的24小时保洁。为此,鑫梓润物业公司还配备了“全副武装”的设备,如流动保洁车、特别定制的加大码手推垃圾车、适合穿梭在背街小巷的小型斗车、智慧城市管理智能终端手机等。

  “用手机拍下发现的问题,传上系统,这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取证设备和指挥平台,可以同时调配园林、环卫等多位保洁人员,让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问题。”张智杰说。此外,还有专门的质量督导员,每天不间断对村里保洁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番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垃圾堆放、乱张贴、乱摆卖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的遏制,村头巷尾的大榕树下、河涌边的绿化带又能看到村民拉家常、聚会休闲的身影。

  这股干净清新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们都尝到了城市管理革新的甜头。无疑,鑫梓润物业公司的“考核”顺利过关了。

  劳文铸清楚地记得,在那次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计票人员激动地发现每一张票都勾上“赞成”那一项。100%通过率的背后不仅是村民对“城市保姆”的认可,还体现了村民“宁可分红少,也要环境好”的强烈愿望。

  劳文铸告诉记者,聘请专业保洁公司,村里的保洁费由过去的70万增加至148万元,这意味着每位村民每年的分红将减少300多元。“分红少一点不要紧,最重要把村里环境搞好,大家生活得舒适。”在村民代表大会上,69岁的老人劳日柱充满期待地说。

  这样,从2014年8月开始,番村正式启动农村环卫保洁一体化工作,由一个专业保洁公司统一“一把扫”,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一流的保洁设备为村民带来干净舒适的环境。

  如今,谈起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化,满意而灿烂的笑容都写在村民的脸上,优雅明净的农家小院绿荫掩映,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干净卫生的垃圾桶错落摆放在巷道……眼下,这一幅幅美丽的“村景”,成为番村人们过上花香街美民安的宜居乡村生活的生动注脚。

  提升

  村民主动参与“管闲事”

  近一年来,番村除了村里环境卫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还有一处“风景”特别惹人注目:一群四十岁左右的大姐,手戴红色袖章,拿着记录本,走街串巷,紧盯记录着村里的环境卫生问题。难得的是,她们每天4个多小时的工作纯属义务。

  是什么动力让她们甘愿做着这种“傻事”?今年38岁的华姐住在番村潘一村小组,去年加入义务城管巡查队后,每天都要对自己负责的片区进行上下午各两个多小时的巡查,发现乱扔垃圾的行为马上制止,地面上有果皮垃圾便随手捡起来,这些小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的便拍照记录下来。

  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华姐很乐意做着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过去一直闷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做家务,生活很单调枯燥。因此,村妇联主席一召集,我就出来了。”跟华姐一样,10多名生活清闲的家庭妇女和退休老人陆续加入到巡查卫生情况的义务城管巡查员行列中,主动为群众服务。

  虽然没有报酬,但华姐依然干得很起劲。记者翻看华姐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记录本,上面记录了巡查的时间、地点,除了文字外,还配有图片,做得很仔细认真:一年多前,村里有角落堆满垃圾、墙面贴满牛皮癣、还有的地方路面损坏严重……而最近的几个月,本子上记录的现象少了,代表着环境在一天天地好转。

  “以前碰到有村民随地倒垃圾,磨破嘴皮才能阻止下来。现在不用了,大家都能自觉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甚至有些热情的街坊还招呼我们喝口水,歇一歇、坐一坐。”这些努力,让华姐感觉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意义。

  “说实话,要长久保持村里的整洁美丽,最关键还是靠群众的自觉行动。”徐灿金坦言,这一年多来,村里除了投入资金利用社会资源改善村容村貌外,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们基本都能自觉保持文明卫生的习惯。

  徐灿金说,番村环境焕然一新,但怎样巩固成果,使之形成长效机制?番村一直在思考。从去年5月开始,番村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探索城市管理的新举措,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以常态化的管理服务提升村容村貌,将建设文明新村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从环境到生活方式再到文化素质的层层转变。

  记者 观察

  “面子”整治带动“里子”提升

  过去人们常说,城中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诚然,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地域现象,城中村因自身的特殊性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其环境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那些污水横流、垃圾堆成小山、鼠虫乱窜的图景也日益侵蚀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中村村民们发出“在垃圾中成长”的唏嘘,事实上也透露出他们的苦恼与无奈。在创文与城市管理“双重”机遇下,不少城中村在谋求“城变”。正如一位村官所说,解决城中村脏乱差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能否有下“猛药”的决心。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以番村为代表的城中村,正在举全村之力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城行动。人员的投入、装备的增设、细节的考量,这场行动掷地有声,不仅带来整体环境的蝶变,还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自觉参与。

  然而,美城的步伐远不止这些,番村只是作了开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要让美城行动由表及里渗透到寻常百姓家,还需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人文的角度来考量,将群众素质的提高作为系统工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从而将人们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需求,让“面子”整治带动“里子”提升。这样,美城行动才能持久下去,成为人们举手投足间的自觉行动。(记者 罗艳梅 通讯员/胡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