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克州: 让传统文化搭上现代文化航船

发布时间:2017-05-03

   来源:今日新疆网   

7月的夏日,走进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在这里感受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与交融,感受现代文化融入农民的生活之中,感受戍边文化融入克州人的血脉之中……现代文化浸润下的克孜勒苏美好而令人心生感动。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

    有人说,在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一直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散发着特有的魅力。近年来,克州通过保护、发掘、修复,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与交融,让民俗文化在发展中成为了克州的闪亮名片。

    来到阿合奇县阿合奇镇科克乔库尔文化村的农牧民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巨形挂毯、帷幔、地毯花毡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60岁的玛合吐木·肉扎木家就在农牧民工作室的隔壁,去年12月她家搬进了文化村的新房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最令她盼望的是,今后她家可以靠着接待游客和出售手工刺绣增收。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柯尔克孜族村落原貌及民风民俗:通过就地取材、民族元素的融入,实现柯尔克孜族民居的描绘;通过农牧民工作室的引导设立,实现玛纳斯、猎鹰、库姆孜、刺绣等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出的火花:通过基础功能设置和民族风格的凸显,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基。

    目前,柯尔克孜族人在迈向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与交融的大发展时代。克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文化科科长王丽珉认为,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新的推广,推向产业化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应,还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一大批年轻人走上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他们成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桥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就拿婚纱为例,柯尔克孜族设计师把传统文化元素一针一线地缝制在现代婚纱上,这种创举与现代文化引领相契合,更迎合了现在许多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审美观。他们设计的服饰还参加了新疆丝绸之路文博会服饰展。

    近年来,克州各县(市)帮助扶持,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通过政策支持,很多人自主创业,有的还开起了网店,用多种形式展现和传承着民族特色手工艺。

    在克州,不能不提及千年史诗《玛纳斯》。2009年,《玛纳斯》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援疆省市江苏省无锡市携手阿合奇县,将《玛纳斯》进行了全新创作,通过舞剧的形式进行表演。通过无锡市较为先进的文艺演出技术和经验,培育柯尔克孜族的文化事业,意义非凡。这样跨地区、跨民族的合作在两地艺术融合的同时,更将让《玛纳斯》的流传度更高。

    舞剧《英雄·玛纳斯》在无锡市完成公演、参加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这台舞剧终于从最初的文化援疆项目,化蛹成蝶,变身为一个全新的载体,将新疆柯尔克孜族优秀文化遗产展示给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

    群众性文化触手可及

    难以想象一个普通的乡村——依克萨克村,享有维吾尔现代教育的摇篮、“百年足球村”的美誉。这与位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南面的依克萨克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所学校的建立是一批受过欧洲教育的有识之士功劳,他们带来了先进知识,也引进了足球。

    在小学的陈列馆里,至今仍摆放着1927年依克萨克村足球队大胜英国、瑞典驻新疆喀什领事馆队两支队伍后拍下的照片。足球成为依克萨克村骄傲的原因,这一体育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依克萨克村的后代。

    从历史深厚的积淀中,从孩子到农民的年龄跨度中,从晶莹透亮的汗珠中,我们看到了昂扬向上的体育精神在普通群众的心中闪耀。这与克州历届党委提出“经济上欠发达,但克州人精神是要富裕”无疑是相吻合的。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止是基层体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今年克州将新建“巴扎宣教”五个一平台、80个文化大院、128个村文化站室配备拉杆音响、乐器等。通过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全州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提升。

    如何使文化在农村生根、成长,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之中?要将“送”文化的重点改为“种”文化。

    克州通过发挥民俗文化创作的基础作用、发挥民俗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现代文化精品的引领作用,发掘群众将传统文化艺术化、舞台化、精品化的能力,以基层专职文化队伍、草根文化艺人为基础,推动民间绘画、文艺创作、群众表演的活动热潮。

    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琼巴西村农民月尔古丽和民间艺人的作品参加了2016年自治区“群星耀天山”戏剧曲艺大赛二等奖的成绩。他们表演的维吾尔族舞蹈性较强的曲种“莱派尔”——《我想去》,通过男女对唱,歌词中不仅有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也表达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感恩:我想去,我想见到习大大汇报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不光是在婚礼上,在县乡村的广场上、巴扎天,人们常常可以看到60岁的月尔古丽和她的艺人朋友的演出,她说,让她高兴的是展示现代生活的莱派尔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阿克陶县巴仁乡巴仁村有这么一家人,家门口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门口写着“致富奔小康,感恩共产党”,大院走廊和墙壁上张贴了许多“去极端化”宣传海报,还有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周总理和新疆各族群众在一起的照片——这就是致富能手买买提·艾莎的家,他们自家搞的文化大院成为了克州“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典型。

    “我不能站在讲台上为人们讲道理,那就用手中的画笔,画出美丽的艾德莱斯、美丽的脸蛋,画出宗教极端思想的丑恶嘴脸,让更多人看到我画出的道理。”这是“去极端化”农民画作者阿克陶县皮拉勒乡阔苏拉村村民库尔班·肉孜创作的初衷。

    当群众性文化触手可及时,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认识。

    戍边文化融入血脉之中

    克州是中国最西端的边防大州,州域面积是7.25万平方公里,但边境管理区域面积就达到4.7万平方公里。克州所辖三县一市都有边境线,全州60万人口中,在边境一线生活的就有近九万人。他们生活在荒山、戈壁的边境线上,身上还担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为国家守好边防。

    在乌恰县康苏镇巴音库鲁提乡巴音库鲁提村,有一位守边22年的柯尔克孜族护边牧民买买提·玉买尔。他将他的护边“身份证”——一个红本《群众护边员职责手册》,多年来一直贴身保管。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无任何通讯信号且没有通行道路的情况下,买买提·玉买尔常常独自一人骑着马往来于山口、边境一线,巡逻值勤、观察情况、通报信息,忠实守护着边防线,一干就是20多年。

    谈及他这些年的护边感受时,买买提·玉买尔突然提高声量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从小就知道守边护边是自己一生的责任!”他说这句话时,眼中是闪着泪花的。

    在巴音库鲁提村,像买买提·玉买尔这样的护边员还有100多位,他们世世代代守护在边境线上。“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名卫士”,这是对守边群众最贴切的比喻。

    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等11个常住民族长期驻守边境,各民族对党、对国家有着浓厚的感情,克州人用忠诚、奉献彰显着丰富的人文特写。是的,守边文化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在这样的道德土壤中,近年来克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人物:吴登云、布茹玛汗·毛勒朵、热汗古丽·依米尔、师延林……这些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模范人物,一个个先进典型也在不断传递正能量,深深影响克州人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相信,在自治区多措并举的政策扶持下,在这些正能量的引领下,克州人定将贫困的现实翻页变成历史。同时,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也会为整个国家站好重要的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