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3
来源:今日新疆网 作者:胡志海
2012年以来,伽师县克孜勒博依乡各项事业持续迈上新台阶,连续4年被伽师县评为先进乡。各族干部群众感慨地说,实现强村富民靠的是党的领导,一切成就都是民族团结的智慧结晶。 在克孜勒博依乡,民族团结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加强民族团结也成为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信心在凝聚 近年来,克孜勒博依乡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尤其是强村富民的头号工程,列入到乡村班子和站、所、社综合考核体系,持之以恒地开展求团结、聚合力、谋发展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的内容在干部群众中熟稔于心,民族团结的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同时,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干部群众同抓共管而又完善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体系,不断营造声势浩大、凝心聚力的民族团结氛围。 乡党委将是否在民族团结上发好力、带好头作为培养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近四年,组织部门在该乡选拔科级干部21名,其中,6名副职经各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走上乡党委书记、乡长岗位。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乡党委书记刘立洋认为,在深化民族团结上,必须坚持“老方子”照用、“新方子”常开,坚定加强民族团结的初衷和内心深处昀憧憬,系好民族团结的每一颗扣子,并将新型民族关系的“规矩”和“守则”刻印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力促民族团结工作与群众的呼声无缝对接。 习惯在养成 这几年,全乡各村每周雷打不动地开展座谈讨论学政策、民族团结小讲座、读报阅览微课堂、双语读写练养成、民汉联谊见面会等“五个一刻钟”活动,每天落实其中一项活动、每次不少于一刻钟。同时,持续深入抓好创建活动,涌现出21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村,39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搭建“小课桌”:乡党委注重从娃娃抓起,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中小学生课堂内外。出台了《克孜勒博依乡学前“双语”教育实施方案》,排练民族团结广播体操;实施民族团结“笑脸计划”,积极选树民族团结好班级、好少年、好同桌,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红领巾”评选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方式不断扩大校同教育效应,形成了青少年校内学知识校外做宣传的良性循环机制。 开办“小讲台”:乡村抓住时机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现身说法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写讲义、写心得,在群众中开展“赞身边同胞,道身边事例”活动,鼓励民汉家庭、民汉学生结对子,在互帮互学、互助生产生活中增进感情,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设立“小电台”:乡村党组织采取“拼接式”方法,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大喇叭和网络平台,图文并茂地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乡党委还为32名草根宣讲员、5支“夕阳红”宣讲队配备多媒体设备,建起“流动广播”随时随地讲团结、谈变化、道心声。 搭起“小舞台”:持续加大民族团结阵地建设投入,建成34个村级文化室、3个村民文化活动小广场、29个村民大舞台和69个农家书屋。围绕民族团结开展文体活动、电影放映、品书读报等活动。还成立了农民演出队,经常性组织民族团结小品、话剧、歌舞、快板表演,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开展“微行动”:2014年以来,该乡借助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契机,并通过区内外电商经纪人牵线搭桥,先后15次向内地同胞销售民间工艺品,将网售的过程变为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同时,分期分批选派优秀村干部、务工青年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增进相互了解相互融合,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风在形成 近几年,乡党委强化社会事务办公室、统战办公室、教育党总支和各站所社、学校联动落实民族团结工作方案,从健全科技网络、抓好科普宣传人手,为民族团结增添正能量;落实乡党政班子成员分片区联系民族团结工作劁度,通过“五个一”活动,县乡干部与民汉群众结成了726个民族团结对子;发起“人人争先进、户户创星级”活动,从扶持“一户一技”和资助被内地高等院校录取的大学生就学、资助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等做起,广泛号召邻里相助、相守,组织民汉居民同过节、同娱乐、同劳动,共同修建安居富民房、共同发展壮大产业、共同参与集体婚礼,每逢节假日,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唠家常,使民族团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像柴米油盐一样潜移默化渗透到各民族同胞的生活当中。 每到夏秋季节,喀拉央塔克村、阿依丁村的民族团结长廊鸟语花香,乔拉克村的民族团结集市为各族过客敞开大门……如今,在克孜勒博依乡,村委会成为各族群众心中的“娘家”,村民们不但在这里学时事、学政策,还在这里开展各种“去极端化”活动。 环境在改变 2014年以来,乡党委着力打造两个民族团结科技示范村、7个科技示范基地、6户养殖大户和20户科技示范户,建起一批民族团结大棚、果同、示范林和养殖场,聘请内地专家帮助管理、具体引导。并在5个村推行改水、改厕、改院、改圈工作,安排专人跟踪反馈,及时引入先进生产生活模式,营造科学宜居的生活环境。 2015年,该乡从内地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圳,举办讲座18期,培训农业科技骨干326人,其中有150名科技骨干获得“农民技术员”称号。同时,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为返乡优秀务工人员创造就业岗位,2015年输出季节性短工13199人次、长期性务工人员2275人次,人均收入1856.58元。使各族群众在互学互助过程中建立起相互依靠、共同发家致富的新型民族关系,形成了脱贫有支撑,致富有保障的良好局面。正如乡党委书记刘立洋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最近的距离还是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会使工作和生活中的难点变优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2016年,克孜勒博依乡各族干部群众正乘着民族团结的东风阔步起航,以高昂的斗志打好精准扶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