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4
来源:今日新疆网 作者:朱兴
“新疆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这是党中央对新疆的要求,也是新疆2300多万各族群众的企盼。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提出并大力践行“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道路,各级党委、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最洁净的地方。 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后发赶超的新疆,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消耗日益增加,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 如何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疆工作大局中来谋划部署: 2011年10月,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一切开发建设必须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必须遵循“两个可持续”,必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 2013年,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疆“安身立命”的大问题,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双赢。 2014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最洁净的地方。这对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理念和要求。 科学的理论一旦指导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自治区把有序推进循环经济作为“洁净新疆”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由自治区政协专项负责“两个可持续”和“洁净新疆”建设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同时,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天然草原生态保护、治沙工程、蓝天工程等系列重点工程全面实施。 自治区党委多次强调,要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领开发。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科学划定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 自治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自治区16个重点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20多个区域开发规划环评、67个自治区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规划环评成果,在调整产业布局和开发模式、重点项目环境准入中得到应用,从源头上预防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毫不含糊。自2013年自治区颁布实施《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自治区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建立自治区“一张图”自然保护区查询分析系统,严格控制采矿权设置总量和开采规模。 从“五好建设”到“蓝天工程”,从“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到“两个可持续”,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高度共识,是新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具体体现。 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绿”长久 自治区党委、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五年多来,为了保护“绿”长久,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始终没有放松: 2011年,自治区制定一系列政策及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全疆14个地州市中已有10个地州市完成“三条红线”指标分解下达到县(市)工作,正在整体向乡镇(兵团连)推进。 与此同时,自治区启动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在规划编制、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等过程中,严格生态流量要求,加强中小河流和湖泊管理,确保河湖生态功能健康维持。 2011年,自治区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实施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疆6.9亿亩草场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其中1.5亿亩草场实施禁牧,5.4亿亩草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全疆48个县市实施了草原生态建设项目。 2011年底,自治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绿色GDP考核试点,取消特克斯县和昭苏县工业增加值考核,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标考核。 2012年10月23日,自治区首次启动生态环保约谈制,动用“最严格”措施处罚破坏环境者。自治区集体约谈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等4个因环境违法问题较为突出的县区相关负责人,对4个县区主要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外,并实行区域限批。 …… 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大激发了各地保护生态的内在动力。目前,新疆森林面积为7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2012年新疆湿地总面积5922万亩,保护面积3170万亩,保护率达到53.52%,高于全国43.51%的平均水平。全疆79条重要河流水质优良率由2009年的88.3%提高到94%。 科学发展——要“面子”更要“里子” “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经济发展必须让位于生态环境保护!”2015年7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阿勒泰地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调研时强调。 作为玛纳斯县支柱产业的浆粕、粘胶产业,全行业仅2014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94亿元,对县GDP的贡献率达5个百分点。 为彻底整治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今年,玛纳斯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县浆粕、粘胶企业全部停产治理。在2015年12月31日前,全县耗资7.15亿元的治理工程将分别完成废水、废气等提标改造工程并通过环保验收。此举意味着今年玛纳斯县工业产值将减少近60亿元,工业增加值减少11.1亿元,税收降低1.2亿元。 新疆各地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定力,源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导向:“新疆发展,要‘面子’更要‘里子’,要由‘里’往‘外’美!”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GDP增长8.2%,增速虽同比回落,但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源消费增势减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同比回落2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5%,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数字表明,新疆节能降耗形势开始转向。”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王跃表示,自治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务实调整快与慢,加快调整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经济发展质量大为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换挡升级的内在要求,也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整个经济结构看,新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明显。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9%,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比上年同期提高26.2个百分点,实现标志性突破。 自治区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绿色引擎”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下,天山南北正在挥洒铺陈“山绿、水清、天蓝、人和”的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