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爱我家乡 > 乡土新时代建设

乡土新时代建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她为大爱留新疆

发布时间:2017-05-04

来源:今日新疆网   

——记第五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获得者周丽娜 

    周丽娜, 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女人,是什么力量让她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重重阻力,与一个维吾尔族小伙结为伉俪?去年以来,她连续获得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荣誉称号,她给社会交出了怎样的一份人生答卷?

    周丽娜说,自己从小生活在沈阳,梦想着当老师,但因高考落榜,早早踏入社会工作。1993年,她遇到一位热情风趣、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小伙。交往中,周丽娜认为他是个可靠的人。5年后,周丽娜与这位维吾尔族小伙喜结良缘。

    1998年,周丽娜跟随丈夫来到阿图什市阿图什镇卡依拉克村。卡依拉克村距离边境口岸近,周丽娜便教这里的买卖人一些简单的普通话。同时,她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些维吾尔语。

    周丽娜因不会种地,没多久又和丈夫回到了沈阳。这段日子里她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我能学会维吾尔语,返回新疆后当一名双语老师,那该多好啊!

    2006年,周丽娜和丈夫再次回到阿图什市。同年年底,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卡依拉克小学缺汉语教师,周丽娜被聘为临时教师。“直到教学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学的维吾尔语根本不够用。”周丽娜说。为此,她开始用维吾尔语和学生交流,遇到不懂的便请教学生。

周丽娜(中)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

    “我的学生都是维吾尔族,所以,我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周丽娜说。

    在卡依拉克村当教师的8年间,周丽娜经常做家访。慢慢的,周丽娜了解到这些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的特点,于是用心设计了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卡依拉克村所在的上阿图什镇,是远近闻名的足球之乡。学生爱运动,周丽娜便把大孩子和小孩子组织在一起踢足球,在游戏互动中教他们学习汉语。

    2010年,周丽娜通过当地幼儿双语教师招考,成为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她抓紧一切机会和维吾尔族教师们一起相互学习语言。

    周丽娜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她每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丈夫的月收入只有900元,他们还要抚养两个孩子。但是,她却用种粮换来的辛苦钱,资助村里的贫困大学生。她说:“我们日子紧一点也能过去,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我的学生上不了学啊!”

    就读于石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努尔比亚·阿吉说:“因家中贫困,周丽娜老师经常给我生活费。其实,周老师只教过我一年,她对我却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放假回家,周老师还会给一些上内初班的学生一两百元生活费,她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

    周丽娜动情地说:“教孩子和种地一样,不管庄稼好不好,你都不能放弃。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孩子,他们都应该学到更多的知识。我知道,读不起书的滋味是很痛苦的,所以不想再看到有孩子因为贫困不能上学。”

    周丽娜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她在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期间,先后有13名学生考上重点学校,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

    在当教师的8年时间里,周丽娜深深体会到南疆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义。“有人觉得我傻,从大东北跑到大西北,没有亲朋好友。可我觉得这里到处都是我的亲人,这里需要我,孩子们更需要我。”周丽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