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4
来源:今日新疆网 作者:辛祖社
编者按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区和以德治区相结合,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疆精神,“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激发起各族群众“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丽新疆”的巨大热情。本刊特编发这组文章,旨在给人们以激励与启示。 “铁老汉”们在社区参加“爱心月月帮”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铁老汉”志愿服务协会是克拉玛依市党员志愿服务队中最早的一支。多年来,这个党员志愿服务协会已累计为居民测血压4500多人次,测血糖2100多人次,为孤寡残老人整理房间280多次,协助居民办理丧事420多起。2015年3月,克拉玛依“铁老汉”志愿服务协会荣获首批“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荣誉称号。 依托社区,组织在职和离退休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克拉玛依市各级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也是提高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和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密切了党员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油城处处都有志愿服务队 上世纪90年代初,从石油战线陆续退休的职工党员,利用闲暇时间给左邻右舍提供邻里关照服务,是党员志愿服务的雏形。 1998年,克拉玛依市南泉社区的几名退休职工党员自发组建起第一支志愿服务队——“铁老汉”。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们坚持为居民提供磨剪子等便民利民服务。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行各业党员纷纷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争当人民“勤务员”,受到各族居民的欢迎。 随着石油行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2008年,克拉玛依市着眼于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启动“红细胞”工程试点,号召党员回社区参加志愿服务。2009年,全市推广试点经验,党员志愿服务由自发开展转向组织推动。 2013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委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和拓展“红细胞”工程,在全市开展“最美志愿者”“最美克拉玛依人”评选活动,推动党员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克拉玛依市注重科学组建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增强党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社区按照个人特长和意愿、行业特色服务、服务重点工作、服务重大活动等方式组团,把全市在职和退休党员纳入各类志愿服务组织。 目前,全市已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680余支、注册志愿者3.5万余人,每个社区有4至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多的有10余支,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0次以上。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有力推动。克拉玛依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红细胞”工程,克拉玛依市协调740余个驻区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互助性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270余个,全市每年投入200余万元作为党员志愿服务项目保障资金;克拉玛依市委和各区、街道及社区均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协会,克拉玛依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克拉玛依市委组织部牵头,构建形成由市文明办、民政局、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广泛动员、融合发展的党员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创新载体服务于民 克拉玛依市各党员志愿服务团队把需求之手与援助之手牵在一起,他们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红细胞”党员服务微信平台、党员志愿服务网站、党员QQ群、微博、微信群等,搭建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居民群众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网络、电话、入户走访,以及设置意见箱(本)、居民“心愿墙”“社情民意清单”等方式,收集发布居民群众服务需求,搭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意向对接平台。 克拉玛依市银河小区75岁退休职工王锦蓉,以前是出了名的上访户,在党员志愿者的熏陶和带动下,她不但不再上访,还积极申请入党,先后组建了社区秧歌队、腰鼓队和社火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先后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近万元。 王锦蓉的转变,正是克拉玛依市各级党组织拓展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渠道,引导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例证。 克拉玛依市各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广泛开展“学雷锋日”“公民道德建设月”“敬老宣传月”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鲜花送雷锋”“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如今,克拉玛依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对象,已经从最初主要以为老为小服务为主不断向为残疾人、重病患者、困难家庭等社会各类群体延伸。服务领域则包含养老、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救助、交通等各行各业,服务范围实现了社区、养老站点、医院、学校、公园、运动场和大街小巷的全面覆盖。 克拉玛依市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利用社区资源设立磨刀点、常用工具借用点、法律服务热线、文艺工作室等,开展定点志愿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等服务对象,开展上门送餐、理发、按摩、洗衣、陪聊等亲情志愿服务,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 克拉玛依市大力加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常态化。 克拉玛依市园林阳光社区老党员齐国昌多年来悉心收藏党的历任国家领导人照片,建国前后的宣传画、样板戏、小人书、钱币、粮票等近万件藏品。社区帮助他开办个人红色收藏馆,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他讲授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使人们普遍受到教育。 克拉玛依市推行“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是将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党员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社工引导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格局,促使党员志愿服务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克拉玛依市还推行项目化运作模式,开展党员服务活动。克拉玛依市积极引导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承接党政部门和街道社区释放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推动党员志愿服务逐步向专业社会组织发展。有关部门与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签订服务项目协议,实施为老服务、家庭教育、医疗卫生、文明交通等10个志愿服务驻点项目。 克拉玛依市南林社区爱心服务社社长梁坚一直致力于服务团队工作常态化,她说:“我们是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服务,无论严寒酷暑,每月21日10时至11时30分是我们为居民服务的时间,常年坚持。只有推进服务常态化,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 正如梁坚所言,推进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可以拓宽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和受惠面。克拉玛依市想尽办法,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上做文章,以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克拉玛依市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在就学、就业、就医以及使用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方面,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惠待遇。克拉玛依市还创造性开展“相约21”“爱心18”“16惠民温馨日”等一批定期开展的大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随时随地服务和定时定点服务的紧密衔接。 克拉玛依市还通过对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开展星级化评比、制定规章制度等办法推进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规范运行。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大量社会矛盾化解在了基层,问题处理在了萌芽状态。2010年至2014年,克拉玛依市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7.5%,治安案件发案率年均降幅8.45%,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3%。很好地服务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